祖大寿本名天寿,50岁时改名大寿,明末清初名将。
明末崇祯年间,明军与清(后金)军在辽东反复拔锯。
其中,涉及的最关键的人物既不是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守护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人。
祖大寿凭借他所守卫的锦州,以及祖家在辽东的巨大影响力,在明清时期左右逢源。
当明朝对关外局势焦头烂额时,他反而成了过得比较滋润的诸侯。
[img]92924[/img]
自明朝宣德时期迁至辽东以来,祖家已成为辽东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任何藩臣都离不开辽东王族的支持,包括祖家。
特别是后金崛起后,辽东的稳定对明朝更为重要。熟悉辽东形势,有助于维护辽东稳定的祖先也受到各种封疆官员的重视。
因此,祖大寿从军后,先后受到熊廷璧、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等的重视和提拔。
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到袁崇焕督师蓟、辽时,祖大寿已经从第一次参军时的游击将军晋升为辽东前锋总兵,并获得了锦州的防御权。
明清时期锦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朝守住锦州,保住辽西走廊,清朝要向明朝发起攻击,只能绕过蒙古。
只要锦州掌握在明朝手中,即使清朝能绕道进入关内,也只能在战斗结束后离开,不能长期驻扎在关内。锦州可以说是清朝觊觎明朝,明朝抵御清朝攻击的关键门户。
也是锦州的重要性。祖大寿在明清时期成为双方都应该吸引和安抚的重要人物。即使他不听明朝的话,他也反叛了清朝。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12月,率军进京勤王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下狱。
当时,跟随袁崇焕来到关内的祖大寿听到这件事后,害怕被牵连,立即带着部队逃离关,并拒绝了崇祯要他回军的诏书。
后来关在狱中的袁崇焕给他写了一封信,他勉强回到师关,配合孙承宗赶进后金军。
战争结束后,祖大寿回到锦州,开始了听明朝话的生涯。他不仅不敢单独离开军营,还多次拒绝崇祯皇帝要求他入京。
明朝投鼠忌器,担心祖大寿把锦州献给清朝,不得不捏着鼻子默认,敢给袁崇焕凌迟之刑的崇祯,只能不断提拔祖大寿,防止他倒向清朝。
特别是在明知祖大寿可能不可靠的情况下,明朝不得不在财政崩溃的情况下继续为他提供工资、粮草、物资等。
至于清朝(后金)的皇太极,是对祖大寿的极致拉拢和收购。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复大凌河城,被得知消息的皇太极派兵包围,坚守三个月后,城中粮绝。
与皇太极谈判后,祖大寿决定献城投降,这次祖大寿投降,后来在历史上引起了很多争议。
好的一面是,投降后,他利用皇太极对他的信任,跑回锦州,继续高举明朝的旗帜。不好的一面是,在投降过程中,他坚决杀死了坚决拒绝投降的何克纲(当时宁远总兵)。
投降后的祖大寿受到了皇太极的隆重欢迎,皇太极甚至为他宣誓,《清史稿·祖大寿传》记载:
[img]92925[/img]
上率诸贝勒誓言:“明朝总兵官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现在已经从大凌河城降了下来。所有这些官兵都无动于衷或受到惩罚,官兵也无动于衷或欺骗。如果违反这个联盟,上帝会谴责的!”
但祖大寿以帮助皇太极诈骗锦州为由,回到锦州,然后立即关上城门,背叛了皇太极。
此后,明朝辽东巡抚弹劾祖大寿,向大凌河城投降,但崇祯不敢激怒或抓住祖大寿。相反,他给了他左都的监督,让他直接领导锦州的防御。
在我看来,这次祖大寿先叛明,再叛后金,前者是为了保命,后者是当时祖大寿可能对后金不太乐观。
毕竟后金当时还是个穷小子。即使祖大寿真的和家人一起投降,也不会有什么好处。除了名字,他几乎一无所获。
回到明朝,凭借锦州的战略地位,可以从明朝不断收获军薪、粮食、物资,这些东西暂时是皇太极无法给予的。
在皇太极,虽然祖大寿叛逃,带回了一堆侄子到锦州,却留下了一个儿子祖泽红,一个侄子祖泽润,一个养子祖可法,还有一堆老部门继续为皇太极效力。
后来清朝正式成立后,留在皇太极身边的祖家及其老部成为皇太极重用的高官。《清史稿·祖大寿传》记载:
明年,我们将改变元崇德,给予奖励,授予泽润三等昂邦章京、泽洪、可法一等梅勒章京,并授予世袭书。设都察院,六部分,满、汉、蒙古分别承担政治(相当于六部尚书)。汉承政授予将军:可法、张存仁都察院、泽洪官部、韩大勋户部、姜新礼部、泽润兵部、李云刑事部、裴国珍工业部。
清朝皇太极成立后,首任都察院和六部汉官主官都是祖大寿的子侄和旧部。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皇太极希望继续拉拢守卫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人外,也有可能祖大寿故意开始双方下注。
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明朝不会聋到什么都不知道,但它只能被视为锦州,没有看到,没有办法,守卫辽西走廊的门户太重要了。
祖大寿的左右逢源,直到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松山之战”才算结束。
当时,洪承类率领的明军大败,洪承类逃到松山城,坚守半年后城破,洪承类被俘后投降清朝,锦州成为外无援兵的孤城。
[img]92926[/img]
祖大寿不得不在粮食绝后再次投降清朝。这次投降后,皇太极不会再放虎回山了。没有锦州作为筹码的祖大寿,只能老老实实为清朝效力。
然而,尽管皇太极仍然善待祖大寿,并给了他正黄旗总兵的职位,但并没有真正让他带兵。
善待他的意图主要是在“松山之战”战败后退役。祖大寿的侄子吴三桂(祖大寿的妹妹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妻子,但吴三桂不是祖氏的)。《清史稿·祖大寿传》记载:
大寿隶正黄旗,生命依然是总兵,上遇之厚,赐予之优。(张)存仁说:“大寿悔盟负约,势穷来归。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出生,不杀就够了,不要复任使。”将军的顾用是极其重复的,他们考虑在大凌河上犯同样的错误。上面想宠大寿,讽刺各位将军,让大寿书招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三桂、大寿侄,答案不从。大寿因疏请派兵取后所,收三桂家族。
至此,明清时期左右逢源十多年的祖大寿正式成为清朝的臣子。
祖大寿本人在清朝入关期间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但他的侄子和侄子为清朝入关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官员担任总兵甚至省级总督。在清初,他们也是一个功勋家庭。
乾隆皇帝做《两臣传》时,祖大寿与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一起,光荣地进入其中,被列入甲卷,毕竟还是被世人鄙视。
祖大寿是谁?明军和后金在辽东的反复拉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