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皇帝的女儿,格格和公主有什么区别,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
《还珠格格》、《甄嬛传》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古装剧。例如,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当我看《还珠格格》时,紫薇和燕子(燕子和紫薇交换身份)都是金枝玉叶的“格格”,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
当我长大后,我知道紫薇和小燕子都是皇帝的女儿,所以他们被称为“格格”。然而,在《后妃入宫》、《大明宫词》等历史古装剧中,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王子的女儿被称为“君主”。
毕竟电视剧是影视作品,历史细节还有待研究。从历史记载的相关内容来看,他们也是皇帝的女儿。“格格”和“公主”有什么区别?君主的身份是什么?三者之间,谁的地位更高?
[img]91301[/img]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格格”的起源。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家族是关外女真族的后裔。清朝的前身“后金”在入关前保留了许多少数部落的习俗,这反映在他们的名字上。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叫“国君”,努尔哈赤的长女叫“东果格格”,次女叫“嫩哲格格”。“格格”这个词在满语中有女孩和大小姐的意思。
努尔哈赤死后,清太宗皇太极即位。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效仿明制,称女儿为“公主”。并规定皇后生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其他贵妃生的女儿和皇后养女统称为“和硕公主”。
“格格”这个词被下放,成为贵族女王的称号。在许多清代古装剧中,出身非凡的女性被下属称为“格格”。
由于清八旗是满族后裔,许多皇家称谓在清初仍保留着浓厚的满族风格。
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从皇太极改“公主”和“格格”的称谓开始,就可以称之为“格格”。
根据母亲的不同等级,只有皇室生下的孩子通常被封为固伦和硕公主。
“清澈的帐篷钞”:“亲王的女儿被称为君主,君王和贝子、贝勒和辅国公的女儿被称为县主。但是,除了公主,虽然有君主和县主的资格,但如果没有正式的封号,都统称为格格。一般来说,被称为格格的人大多处于次女以下。如果他们是长女,很少有人没有正式的头衔。
就这样,琼瑶阿姨把皇帝的女儿统称为“格格”并不准确。至少在乾隆时期,紫薇和燕子应该属于和硕公主的范畴。
当然,“格格”有时也被用来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例如,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的侍女曾抚养康熙皇帝)被称为“苏麻喇额涅(母亲)格格”。
[img]91302[/img]
清朝亲王的妾有时被称为格格,位于侧福晋和舒福晋之下。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帝孝圣宪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潜宅,格格”,其他没有正式标题的贵族女性可以称为格格。
历史上也有例外。乾隆的第10个女儿(十公主)虽然只是妃子出生的,但从小就受到乾隆的青睐。乾隆打破常规,把她封为“固伦公主”。这只是一个单独的例子,没有太多的参考。
说完“格格”的由来,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君主”。“君主”一词最早诞生于东汉,发展壮大于隋唐。唐代,王子的女儿将被命名为“君主”,这在《唐六典》中有明确的记载。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外命妇制:皇姑封长公主,皇姐妹封长公主,皇女封公主,都视为一品;皇太子的女儿封君主,视为一品;王的女儿封县主,视为二品。”
到了宋代,除了皇太子和亲王的女儿会被封为“郡主”,为国家做出汗马功劳的忠良之后,也可以破例被封为“郡主”。
[img]91303[/img]
唐朝被摧毁,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权。宋朝贫穷弱小,地理上存在先天劣势。赵家皇帝经常用这些虚名来赢得功臣。在宋朝历史上,许多边境将军的女儿被中央朝廷称为“郡主”。
在电视剧《知不知道》中,有一个“平宁公主”。虽然历史上没有平宁公主的原型,应该是虚构的角色,但这样的角色安排也符合历史环境。
到了明朝,“郡主”多指亲王之女。清朝继承明制,顺治十七年(即公元1660年),顺治皇帝再次明确,亲王之女为和硕格格,“君主”。多罗格格格被称为世子和郡王之女,汉名为县主。多罗贝勒的女儿,多罗格格,汉名君君。贝子的女儿,叫做固山格格,汉名县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公以下女性,俱称宗女。
就这样,“郡主”一词始于东汉,起源于唐宋,直到明清,大多是亲王和功臣之后的专属称谓,地位也是非贵即富。
[img]91304[/img]
前面我们简单提到,清太宗太极称皇帝自己的女儿为“公主”,“格格”一词从清朝皇室淡出。顺治皇帝福临即位后,为了区分“公主”水平,对其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比如皇后和皇帝生的女儿被封为固伦公主,其他贵妃生的女儿被称为和硕公主。
为了结婚,或者皇帝宠坏了一个女儿,有时他会把其他家庭和妃子的女儿称为固伦公主。这就像唐朝一样,文成和金城公主最初是家庭的女儿(与皇帝没有多少血缘关系,属于家庭的子女)。出于政治婚姻的需要,他们被封为“公主”,远嫁塞北。
清朝也有这样的先例。上面提到的固伦和孝公主也是乾隆最喜欢的第十个女人,应该被封为和硕公主。没办法。谁让乾隆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就破例封她为固伦和孝公主,小沈阳的儿子丰绅殷德。
在290多年的清朝历史中,除了固伦和孝公主,还有清末咸丰帝的异母弟弟和恭亲王奕欣的长女,也被破例书封为荣寿固伦公主。
除了这两个特例,固伦公主是女王的女儿,她的地位非常高贵,相当于和硕王子。和硕公主相当于和硕王子,她的等级比固伦公主低。从字面上看,固伦在满语中代表国家,而和硕是地方。
[img]91305[/img]
此外,固伦公主的服饰比硕公主贵,固伦公主可以用金黄色作为服饰,两者的朝冠、服饰,都有很大的不同。
介绍完“格格”后,介绍完“格格”、“郡主”和“公主”这三个头衔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应该对这三个头衔之间,谁的地位更高,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说白了,“公主”是皇室近亲生的女儿,属于金枝玉叶,“君主”一般指亲王的女儿,“格格”是清朝才有的特殊称谓。
只是随着朝代的不同,当权人的思想,包括习俗的差异,与“郡主”有关、“公主”、“格格”这三个称谓,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一种说法是“没有规则,没有方圆”。
皇帝和王子是整个国家最高贵的贵族,他们的女儿必须不同于普通人。因此,统治者将人为地创造这些独家头衔,以突出皇室地位的尊严。
[img]91306[/img]
“格格”和“公主”都是封建时期的特殊产物,代表着不同时代环境发展和文化模式的丰富多彩。这些虽然是封建糟粕,但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于《还珠格格》、《甄嬛传》、古装剧《大明宫词》中的“格格”、“公主”、“郡主”的称谓也混淆了公众,不符合历史记载。
以后看古装剧的时候,千万不要太相信剧情。要搞清楚这些古装剧背后的由来,还是要从正史中寻找答案。
古代公主和格格有什么区别? 两人之间谁的地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