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英武果敢,深受宠爱。
从史书记载来看,李世民的儿子是优秀的,但不是绝对的。至少,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并不比他差多少。王子李承乾谋反失败,被废为普通人后,李可成为皇帝的长子(李世民的次子早逝)。然而,当李世民选择新的王位继承人时,他没有选择李可,也没有注意到这个优秀的儿子。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李恪的身份很尴尬
[img]90406[/img]
李恪的母亲杨妃是杨迪皇帝杨光的女儿。就出身而言,她是李世民妃子中最高贵的。顺便说一句,李恪也是隋唐两大皇族的血缘关系。然而,正是这种血缘关系使他无法得到唐朝大多数高级官员和高级官员的支持。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意味着老掌权人退出或退出舞台,唐朝的建立是踩在隋朝的尸体上。因此,在李世民的功勋名单中,大部分都是反隋站起来的。
这些反隋英雄获得了隋朝灭亡的最大利益。他们最担心的是,前朝势力复苏后,他们被清算了。杨迪皇帝的孙子永远不会被允许继承李世民的王位。即使李可不在乎政治考虑,他的母亲杨飞也不会忘记灭国之仇。如果他不时鼓励李可整顿谁,大家伙受不了,支持李可的都是隋朝的老人和政治失意派。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把李恪送到王子位置。
二是李世民大叔长孙无忌的反对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臣子之一。此外,在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默认下,长孙无极成为关陇贵族集团的新领袖,而关陇贵族集团对李氏皇族的支持是唐代政治稳定的基石,@ 废除太子李承乾后,李世民必须参考长孙无忌的意见,才能选择新的太子。只有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王子才是王子,除非李世民废除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显然不会支持李恪的假侄子。长孙女王生了三个儿子。在另外两个侄子中,长孙无忌没有选择李泰,李恪,而是选择了看起来更听话、更软弱的李治。从亲疏程度和政治考虑来看,李治比李恪更符合长孙无忌的心意。尽管唐太宗曾顾虑过李治的软弱,故意重立李恪为继承人,并试探长孙无忌:
[img]90407[/img]
帝初以晋王为王子,又想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说:“公不是自己侄子的邪恶吗?而儿英果类我,如果保护舅舅,就不得而知了。”无忌说:“晋王仁厚,守文之主,举棋不定则败,情况储位于?”
当然,长孙无忌会坚决反对。李世民问长孙无忌是不是李恪不是他的侄子。事实上,这是一句废话,本来就是一件明显的事,长孙无忌回答他时,都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长孙无极是李世民任命的辅助政治大臣。此外,他掌握了关龙贵族集团的意见,李世民只能妥协。当然,也有可能李世民只是试探,希望长孙无极能更坚决地支持李志。毕竟,李世民也知道李克的身份是个大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李恪的母系背景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龙贵族集团的反对,唐太宗李世民称赞“英果我”的儿子不太可能受到特别重视。然而,李世民死后,李志的哥哥(李世民的长子、前王子李承乾在贞观年间去世)受到了恶意的重视。永徽四年来,在徐房遗爱谋反案中,长孙无极将李克作为李志最具威胁性的哥哥拉入谋反案,李克被冤枉杀害。
因为什么李恪最终没有成功成为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