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是明末的大臣和诗人,晚年的苦庵,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被困在关外和关内两个战场上,关外的清军不时进入关外抢劫,关内的农民军屡次被镇压。中央朝廷财政崩溃,整个北方被打成空地。崇祯不断更换内阁大臣,希望新人能有新的战略高招,把明朝的破车从悬崖边拉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九年,一位名叫杨嗣昌的大臣成为兵部尚书,后来进入内阁为大学士,主持内外寇事务。
[img]88782[/img]
从战略角度考虑,杨嗣昌提出了两项战略政策,即“外出必先安内”和“四正六角,共同围困”。也就是说,与关外满清和和,先集中精力对付内部农民起义军,聚集省官军的力量,挤压农民起义军的流动作战空间,然后聚集在一起歼灭。要实现消灭农民起义军的战略目标,需要增加官军数量,增加人数,自然增加军费。
崇祯十二年,杨嗣昌给皇帝出了一个关注,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员共70万用于镇压小偷,然后增加了一项“镇压工资”税,共计700万两用作军费。经过计算,杨思昌得出结论,即使增加700万税收,与明朝大量土地相比,每亩土地也不能增加多少钱。考虑到新增的“工资”税,明朝的税收仍低于唐宋两朝。崇祯皇帝听了也觉得不错,几百万两税银摊到几亿亩耕地上的确不多,就同意了杨嗣昌的建议。
崇祯皇帝和杨嗣昌可能都没有想到,这种“剿工”税使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强大。明末耕地数亿亩是真的,平摊的税费也不多。然而,作为士大夫的一员,杨思昌自动忽略了一个事实,即皇室、士大夫和士绅的土地不需要纳税,但这些人占据的土地几乎达到了所有耕地的80%或90%。事实上,只有少数底层农民缴纳了这700万“压薪”税,算上他们头上就要死了。自崇祯十二年来,杨嗣昌提出增加“工资”税的建议以来,越来越多负担不起税费的农民被迫加入当地叛乱军队。自崇祯朝灭亡以来,农民叛乱军队从未减弱过。明朝悬崖边上的破马车更加摇摇欲坠。
[img]88783[/img]
坦白说,杨思昌提出的两项战略政策是正确的。在当时的环境下,明朝确实无法双方作战。专注于一个战略方向可能是起死回生的唯一途径。“消息”税的增加确实不多,但前提是官绅一体纳税。即使他有很多缺点,比如参与陷害卢象升,直接导致他的战死,在当时的朝廷里,杨嗣昌也算是能臣。崇祯信任的这位以孝顺著称的大臣(杨嗣昌曾写过一封信,愿意为他的父亲杨鹤顶罪)提出了正确的策略,但他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也许他不知道摊派的税是摊在少数土地上的,也许他知道但作为士大夫的一员,他不能背叛这个团体。他敦促崇祯皇帝同意并付诸实施增加“消费”税的建议,将大明朝推向死亡,大明朝无法回到天堂。
如何解决明末无兵无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