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
1795年),85岁的乾隆皇帝遵守不超过祖父康熙在位时间的承诺,正式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退位为皇帝。第二年,嘉庆皇帝登基。据说在登基之前,老皇帝不愿意交出象征最高皇权的“皇帝之宝”印章。嘉庆两年(
1797),已经成为太上皇帝的乾隆,还在玉玺上写着“归政还训政”。
乾隆宣布归政后,他用喜字第一号玉宝雕刻了“太上皇帝之宝”,并将《十全老人之宝》的篆刻作为太上皇帝之书。这个“太上皇帝之宝”22.5厘米见方,是清朝最大的皇帝之宝,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那以后,内府工匠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20多个不同大小的太上皇帝皇家宝藏。这枚“太上皇帝”宝玺是这20多个方面中唯一的圆形玉玺。
[img]88664[/img]
“太上皇帝”圆玺整体呈圆柱形,顶部采用土红沁色浅浮雕双龙捧千卦无案,印有朱文篆书“太上皇帝”四字。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宝》的御制诗四周用拨划法阴刻。玉质温润细腻,顶部纽雕及周围御诗文字刻工流畅细腻,形态自然。乾隆时期,雕刻在顶部的双龙干卦图案不仅刻在宝玺上,而且还应用于同时期的其他宫廷器皿,成为乾隆皇帝的重要象征图案。
“太上皇帝”一词有意刻制成“十”形布局,始于乾隆皇帝的“信天主人”印章。从那以后,每次发生重大事件,我们都会模仿这一点,做一两个印章,比如“古希天子”、“五福五代”、“天恩八旬”等。,从而形成了一个系列。这个“太上皇帝”的圆玺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方,往往和“古希天子”的圆玺一样出现,位置相对应。
乾隆退位时,制作了“太上皇帝”圆玺,这一印章的纹饰和文字对其主人来说是苦涩的,具有特殊意义。乾隆皇帝的御诗《自题太上皇宝》刻在圆玺周围,诗云:“由古来云太上皇,徽称懿称谓不当。六岁,自问生平奚立德,永言绳继祝丕昌。窗明几净西读,适合随时爱景光。乾隆皇帝当时心态的真宴反映。这首诗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完成,乾隆皇帝成为太上皇帝仅一个月后的二月初八。在这首诗的自我评价中。乾隆特别提到,在他成为太上皇帝后,他放弃了传统的繁文缛节,如尊重,只是“生命雕刻太上皇帝的宝藏”作为他重要生活转折点的纪念。这首诗多次被刻在不同的“大上帝”宝玺上。事实上,乾隆皇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放弃权力,仍然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太上皇自己描述的悠闲生活是永远做不到的。
这个宝玺在《乾隆宝源》中有明确的记录,经常用于内府收藏的书画。比如北京故宫收藏唐朝韩伟的《无牛图》卷,晋朝王献之的《中秋帖》,台北故宫收藏明朝唐寅的《品茶图》轴。此外,这个印章也刻在一些宫殿收藏的文物上。比如台北故宫收藏的时代是从新石器时代末到夏代的玉贵。
[img]88665[/img]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这些乾隆玉玺可以从当时法国海军上尉皮埃尔·洛蒂的日记中看到:“1900年10月23日,星期二,北京在盒子里的格子里,在秘密的双层底部,裹着几百个君王的玉玺,用整个玛瑙、玉石或金子做成。他生命中的任何情况和他在位时的任何法律都需要这些沉重的印章。皇帝下葬后,没有人再碰过这些无价的皇家印章。他在这里睡了200年。这位年轻的将军毫不客气地拿走了几枚御玺。当时28岁的法同将军德耶赛掠夺了“太上皇帝”的圆玺。
在现代,随着封建时代的离去,玉玺的概念并没有逐渐消亡。民国政府成立时,双方都建造了玉玺作为权力的象征,袁世凯也命令人们在短暂复辟时赶上五位皇帝的玉玺。这些接受现代文明的中国人没有几百年前乾隆爷那么漂亮:只有管理好同一个家庭,得到人民的信任和依赖,国家的印记才会有价值和威望。乾隆千方玉玺,大多不是国家的重器,而是风雅皇帝的玩物。
为什么乾隆皇帝退位后还会制作一枚圆形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