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中国古代间谍工具:说到间谍工具,我们不得不提到间谍。间谍是所谓的“情报人员”,也被称为间谍和特工。西方学者认为,人类间谍的创始人是菲利斯女性,她在公元前十世纪被称为迪莱拉。事实上,间谍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左右的夏初就出现在中国,她也是一个叫女人艾的女人。
间谍出现得这么早,收集情报的手段和间谍工具自然不会落后。其中四个是国际情报界人士关注的,可以说是中国间谍工具上的“四大发明”。
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矢服
听瓮,其实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覆盖一层薄薄的皮革,需要检测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周围的动作。如有必要,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在瓮中,听辨声音,这叫“罂粟听”。为了减少情报错误,盲人经常被训练去执行“听”任务。盲人的眼睛不好,但听力往往超强。据说方圆几十英里的动静都可以通过听瓮听到。
听瓮的发明大约是2500年前,《墨子·备穴》详细说明了听瓮的制造和使用。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不断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
例如,在唐代,有一个葫芦枕头窃听器,休息时把窃听器放在头下,外面可以检测到;在宋代,窃听器相当实用,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成为首选。矢服是一种装有箭(矢服)的器具,由牛皮制成。
当时侦察兵都配备了这个工具,需要在窃听的时候拿出箭,吹足气,晚上枕在头下,几里内就能听到人马的声音。矢服是利用空腔接受声音的原理发明的。此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
被广泛使用的“密写术”-明矾水
密写术借用于一种特殊的墨水,达到写作看不见的目的。这种特殊的墨水不是高科技的。虽然大多数人不知道,但来源非常方便。事实上,它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用明矾水写的字在干燥后在纸上看不见,但如果浸泡在水中,字迹就会出现。
中国历史书上有许多秘密案例。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乌古礼派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到京师求助。
康熙时期的“明矾书案”是由废太子尹仁利用间谍手段引起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尹仁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解禁。
他花了很多钱买下了经常为妻子(福晋)看病的医生何孟复。他请他带一封用明矾水写的密信,潜入宫外。谁想让辅国宣布阿布兰侦察,明矾书被截获,恢复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此外,除了明矾水,中国古人还用米汤写密件。
最简单的“无人机”-纸鸢
鸢读yuan,通俗地说是老鹰。什么是纸鸢?这就是现在大家都会玩,爱玩的风筝,“纸”、“鹞子”、“木鸢”、“飞鸢”,都是纸鸢的另一个名字。
风筝发明于公元前的汉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发明人是西汉开国的英雄之一,淮阴侯韩信。韩信是一名军事家。他是怎么想到发明风筝的?原来,当时列侯陈晨造就了汉高祖刘邦的反抗。韩信与陈晨勾结,制作了风筝作为内外结合的信号,这也是第一个用风筝传递情报的例子。
普通人可以制作风筝,也很容易控制。一旦发明,它就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间谍活动中。风筝可以飞得很高,即使被敌人发现,也无能为力。当时,没有高射炮或导弹,弓箭根本无法击落。在唐代,魏博节使田悦叛乱,围攻临明城。
守将张释放风筝与朝廷援军取得联系。当时,田悦还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风筝。他知道这是城市的军事情况。他很快找到了一个“好射手”,但他根本射不下。风筝飞得“高100多丈”。
在宋朝,战争仍然很频繁,间谍也很受欢迎,这可以说是一个经常发生间谍的时代。首都作为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聚集了国家重要的政府机构,是最接近中央领导人的地方,因此成为地方间谍的聚集地。
时人曾感慨,天子脚下哪里会没有外国间谍?官员王存也表示担忧,说:辽人对我们朝中的事情了解得很详细啊!
为此,政府多次下令,公开招聘首都内外有能力的人员逮捕间谍,获得30万元的奖励,但也能获得一定的名声。知情不报告或掩护间谍,不仅父母想斩首,妻子也会被流放。可以看出,当时间谍已经成为政府头疼的问题时,他们必须花很多钱来打击它。当然,宋朝并不是盲目的防御,它也在积极建立自己的间谍和反间谍团队,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戚继光的“密电码”
著名的抗日将领、军事家戚继光作为密电发明了“反切码”。他专门编了两首诗作为“密码本”。
前一首中的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编号为1-15;取最后一首36字韵母,顺序编号1-36。然后按顺序编号1-8,形成完整的“反切码”系统。
使用方法大概是这样的:比如发回的情报上有一串密码是5-25-2,对比声母号5是“低”字,韵母歌号25是“西”字,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结合在一起是di,对比声调是2,可以切出“敌”字。
揭示中国古代间谍工具:看看古代窃听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