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整合了1300多年的新闻

司马光的历史贡献:整合1300多年的新闻。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它们的共同点是:记录。古代历史学家,拿着笔,拿着笔记本,在法庭上做记录,这也有点像记者的工作;记录积累,成为“记录”,历史注重“真实”,新闻注重“真实”。

一段时间过去了,专门有帮助的人负责编译这些实录等资料,这种史官就是新闻编辑。

在这些编辑中,司马光是最伟大的,他编纂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新闻作品集:《资治通鉴》。

技术娴熟:能够无缝对接不同新闻风格的作品

司马光先生20岁,中进士,然后孝顺死去的父母一段时间,然后出来工作,直到68岁去世。其中,他在洛阳呆了15年。为什么要留在洛阳?名义上当西京御史台,其实是做编辑的工作,就是编辑整理过去很多新闻资料中的《资治通鉴》。可以说,在司马老师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大约40%的时间是编辑,所以他也可以冒昧地称他为“司马编辑”。

整合1300多年的新闻

不要认为编辑只是复制和剪切。事实上,编辑经常重写。在整个工作之前,司马编辑首先有一个数据整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三位编辑是刘颁、刘恕和范祖禹。刘编辑和范编辑将整理数千万字的资料交给司马编辑,由司马编辑在洛阳编辑室独自操作。当然,这些都是利用相当强大的行政资源进行操作的,说要做好编辑,强大的平台是必不可少的。

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我对整理材料的痛苦有很大的感触:写作很难,合稿也不容易。我们应该合成几个甚至十几个记者的文本。合成后,线索不能混乱,报告不能重复,不能矛盾,十几个人合成一个人,一张嘴说话。

司马光《资治通鉴》:整合了1300多年的新闻

司马编辑做的就是这种工作,但我们整合了24小时内的报道,司马编辑整合了1300多年的新闻。

他的老记者编辑文本复杂混乱,如汉代记者和司马迁的《史记》,文本肆意,喜欢渲染,非常文学青年风格;《三国志》记者是陈寿,他见过阿斗,诸葛亮的儿子是同事,合理地说,他在报道历史上有更多的优势,但陈记者对文本很吝啬,喜欢写短信,不喜欢写长报道,司马迁记者完全不同。

除了文学青年与文学吝啬鬼的风格不匹配外,还存在重复报道的问题。例如,司马迁记者报道了刘邦项羽、陈胜、吴光等人的先进事迹,班固记者也报道了武功高强的吕布、叶凡和陈寿。还有其他麻烦,比如《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大牌机构报道的事情,却有很多相反的说法。

冶于一炉创作新作

司马编辑应该对这些报道进行无缝对接,混合和匹配,包括转换和文本抛光,材料选择和事实判断,数百名历史官员和记者组装成一个人,功能兼容,不会拒绝。金玉福先生说,《资治通鉴》“冶于一炉,创作新作”,实际上意味着司马编辑将混乱复杂的材料熔化成一个整体,然后重新创作,形成新的文本产品,在编辑中展示写作技巧。

因此,司马编辑是一位神圣的编辑,在炉子上铸造了数千年的历史文本,铸造得流畅而美丽,借用别人的笔来展示他的写作技巧。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好的编辑也应该是一个好的作家。

编辑原则:在剪裁中突出细节,突出现场感

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书是新闻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注重细节和现场感。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过去的新闻时,他们必须关注细节和现场感。

中国的历史书籍有这样一个优良的传统。例如,在《左传记》中,军队在水上崩溃,失败者争相爬上船。船上的人刀砍了爬上船的人。这是什么样子的?左丘明编辑用了一个“迷”字,说船上被砍断的手指可以一个接一个地举起来。这就是细节和现场感。

在选择新闻材料时,司马编辑本着留取细节、突出现场感的原则。在他看来,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例如,在报道梁武帝在南朝的死亡时,司马编辑截取了这样一个细节:饥饿和愤怒可能导致喉咙里的痰,所以嘴里发出了“荷花”的声音。这样的场景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呼吸。事实上,新闻也有呼吸声。而且新闻的呼吸声也在细节上。

另一个例子是,在《资治通鉴》第198卷中,司马编辑突出了唐太宗的宽容细节:如果警卫犯了错误,他会把清洁工具扫到太宗的龙袍上,警卫惊呆了,但李世民轻描淡写:“这里没有皇家历史,我不会犯罪。”这里没有监督的人,我不会举报你的。这段历史的细节,一个细节突出了历史人物的个性,比数千万字的讨论要好。

司马光《资治通鉴》:整合了1300多年的新闻

史书文字要有现场感

可以说,《资治通鉴》是由细节和现场报道组成的,根据目前的理解,是由视频组成的。这种努力并不容易。通过对比后来的《续资治通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毕远是清朝的状元。虽然他很有才华,但他编的《续资治通鉴》真的看不下去。为什么?缺乏细节,往往充斥着大量模糊抽象的文字。可见编辑没那么好当,状元来当可能不合格。

新闻从业者应该有这样一个想法:我做过的报道和我编的新闻将来能进入新闻史吗?历史标准之一是是否有细节和现场感。

司马光也有编者按:注重理性引导,注重历史正能量

有人说《资治通鉴》是一部渲染阴谋和阴谋的大型编辑。我个人反对这种说法。说到阴谋和诡计的记录,《史记》比《资治通鉴》多。司马光不是八卦杂志的编辑。他是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编辑。司马编辑的使命是收集和编辑数千年来的新闻,然后有资格进行治理。

诚然,《资治通鉴》本着记录的原则,记录了历史上许多暴力、血腥和阴谋,但司马编辑并没有沉迷于历史事实,他也非常重视对观众的指导。

他不会把历史上的负能量作为真理出售。《资治通鉴》中的“臣光说”实际上是编辑笔记或编辑按下的。司马编辑告诉观众历史上的负能量是什么,从1000多个字到几十个字不等。这种负能量是可以避免的。如何操作将其转化为正能量。读史书,不仅仅是知道现有的史实,知道几个故事,还要知道有所回避,有所坚持,有所不为。也就是说,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还告诉你如何面对,如何处理。

因此,如果你读过《资治通鉴》,你应该有乐观的人生观和坚强的世界观,而不是沉迷于材料。这就是引导的功夫,司马编辑的118个“臣光月”在引导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历史观非常乐观,认为历史是可行的,重视人类修养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干预。一些西方学派认为,历史发展的负能量是无法阻挡和解决的,无论人们多么积极,都不会有乐观的结果。一些写历史评论的人把历史上的负能量作为正能量出售,宣传所谓的负面生活秘密,这对社会伦理是致命的。

因此,阅读《资治通鉴》有助于建立健康良性的历史观和社会感。当然,司马编辑的儒家历史观也有过时之处。我们应该把它们分成两个地方。


司马光《资治通鉴》:整合了1300多年的新闻司马光《资治通鉴》:整合了1300多年的新闻


  • 北宋纳妾存妓盛行 为何司马光竟然坚决[不纳妾]?
  •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 司马光和妻子结婚30多年没有孩子,司马光也不在乎,也不想娶妾生子。妻子急得半死不...

  • 古土豪是什么样子的?寇准被司马光视为勤俭的反面教材
  • 古土豪大盘点:前段时间有报道称,澳大利亚有一家公司为“土豪”生产黄金厕纸,每卷价值800万元。还有报道称,“土豪劣绅”在网上...

  • 司马光性情淡漠,奢华 而且很低调?
  •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欢奢华,很低调。 他曾在《训俭示康》中提到,小时候长辈经常给他穿华丽的衣服,他总是害羞地脸红地脱下...

  • 司马光不仅会砸缸:不玩虚 和司马光学做人
  • 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是光山县的县长,所以他被命名为司马光。后来,他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历史学...

  • 揭秘:司马光在历史上崇拜李世民有多大?
  • 说到司马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秦朝的汉武和唐朝的宋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位皇帝。宋代著...

  • 司马光是怎么做警枕的?为什么要做警枕?
  •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变迁,生动的历史人物,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接下来带你走进司马光警枕的故事。司马光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