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传说:寒食节原产于山西介休绵山,至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的解释:春秋时节,介之推在金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为悼念他,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后15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桓谭的《新论·卷十一·离事》中,后来陆续出现在《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中、《后汉书周举传》、曹操的《明罚令》、《晋书·石勒传》、李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礼酪》、南宋《桂辛杂志》周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节相似,久而久之便合为节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智:寒食清明,四日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从现在开始,寒食通清明,休假五天。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道:“大致在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相结合。“相传很早就到了春秋,也许是电闪雷鸣的夜晚,也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一定是天生的异象。晋献公死了,至少是个霸主,是不能悄悄离开的,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定是天地为之感动。
不幸的是,历史并没有说天地之间的战争,只记录了晋国的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在最困难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卫国,饥饿不能行,众臣采野菜做饭,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着偷偷进山沟,把腿上的肉切下来,把野菜煮成汤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顿精光,然后问肉菜汤从哪里来。旁边的大臣告诉他,子推从大腿上割下来,重耳感动得泪流满面。
晋文公回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与母亲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当官。躲在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在死亡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在全国各地推广,在岁月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悄然融入清明节。
寒食节的传说? 历史上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