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先成为霸主。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他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春秋首霸齐桓公率兵击退军狄进攻,率领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威信大增。公元前651年,他的会议诸侯于葵丘(今河南考城)签订了一份合同,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
晋文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遂阳(今河南商丘)。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下属的正确意见。争取齐秦参战,壮大自己的力量。随后,晋同曹、卫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楚国被孤立。此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为了选择战斗机,命令部队撤退90英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一舍,九十里叫三舍。晋军“退三舍”,撤到卫国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供应非常方便,也方便与盟国军队会合,秦、宋等,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灭。城濮之战创造了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邀请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与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奖励他黑红弓箭,表示允许他自由征服。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宋襄公
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聚集在齐国鹿地。宋襄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了盟主,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头衔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已不属于。但楚成王命令楚兵拘留宋襄王,然后指挥500名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害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逮捕后被释放。急功近利,空谈仁义的“仁义之师”成了千古笑柄,宋襄公的霸权只是昙花一现。
楚庄王
当齐国统治时,楚国停止了北进,因为它受到齐国的抑制,并转向东吞并了一些国力强大的小国。齐国宏落后,楚国向北扩张,与晋国竞争。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领军队在河南郑州(今河南)与晋军作战,击败晋军。中原国家背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晋国称霸时,西部的秦国也很强大。秦穆公试图向东争霸中原。然而,由于向东的通道被晋封锁,秦穆公吞并了十几个小国,称霸函谷关以西,历史上被称为“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此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 争霸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然后又打败了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取霸权。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变弱为强,摧毁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联盟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总结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来,周朝王室更加衰落。曾经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第一张照片现在这些权力落在诸侯手中,“礼乐征伐来自诸侯”,“礼乐征伐来自医生”,甚至“陪臣执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身夺权。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作为霸主,一个国家的经济应该发展,另一个国家的实力(指军事)应该是强大的。我们也应该对霸主本身有一定的勇气。宋襄公无才无能,不是真正的霸主。
此外,五霸在春秋时期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据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合鲁、越王勾践(见初中历史教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