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18公里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古代被称为叶。古叶城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建造了三座铜雀、金虎和冰井,即历史书中的“叶三台”。它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它有10英尺高,有100多所房子。它以历代名人的许多歌词而闻名。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筑铜雀台。据《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在邺城西北角,以墙为基础,台高十丈,有100多间房。王叔也被魏武望奉常治疗。严才叛乱,攻掖门,王修闻变,带领下属急奔宫门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看到说:“对方,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从此记载,铜雀台不仅是曹操和客人饮宴赋诗的地方,也是战备要地。
根据《三国志·魏志》:铜雀台新成,公将诸子登之,使各为赋。二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就,写了《登台赋》,传为美谈。操大异之。略说:“见天府之宽,观圣德之新营。建高殿崎岖不平,浮双阙太清。华丽的立冲天,连飞阁都在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繁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魏文帝曹丕也写了《登台赋》,其名句是:“飞阁崛起其特起,层层严以承天。”
曹操用巨额资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在铜雀台见到并宴请她,并要求她唱出她的名字“胡的十八拍”。铜雀台及其东侧的铜雀园是邺下文人创作活动的天堂。
铜雀台位于三台中间,南与金虎台,北与冰井台相去60步。中间阁道式浮桥相连,“施,三台相通,废,中央悬绝”。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丈,并在其上建了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举,其高若山。窗户用铜笼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屋顶上还有铜雀,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叶中记》记载:石虎时,铜雀台有一百二十间宫殿,房间里有女监、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街五色流苏,安金钮屈守屏风床。铜雀台又挖了两个井,两个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着许多财宝和食物。北齐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征发工匠30万,大修三台。改造后,铜雀台改名为金凤台。又恢复了唐朝的旧名。
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走,周围有160多步,高五丈,建永宁寺。明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部分被漳水冲走。
台湾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历代都有很多名人。其中,唐代诗人杜牧曾在他的《铜雀台怀古》中说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谁修建了铜雀台?铜雀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