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监事签名。负责观察天象,计算历法。历代设置多,名称不同。每周都有太史,秦汉以后也有太史令。隋朝设太史监,唐朝设太史局,后来改为司天台,隶属于秘书省。宋元有司天监,仍与太史局、太史并置。元还设有回司天监。明清时期,秦天监被更名为监事、监事、监事和副官员。清制,汉满并用,也有个别欧洲传教士参加。
各朝代“钦天监”名人
每个朝代都有专门观察的人。根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在古代,高辛氏以前有天文官重和黎,尧、舜、禹时期有羲和氏;夏朝有昆吾;商朝有巫咸;周朝皇室有史遗迹和长虹,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天文官。他们往往兼有神职,是皇帝的特殊顾问。
东汉时期,最高级别的天文官员称太史令,管辖天文台和明堂两个部门。灵台丞主持天文台工作。灵台丞有42名助手,其中14人观察恒星,2人观察太阳,3人测量风向,12人测量晴雨,3人测量时间,7人测量钟声,另一人称之为“舍人”,负责一些家务。@ 分工很细致。元代以前,天文机构的人员配备一般都是这样。元代的天文机构叫太史院。太史院有三个局:计算局、测试局、漏刻局,共70人。
明初天文机构有两个分支机构:司天监和回司天监。后来司天监改名为秦天监,内设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历四科。回历科无论是编制回历法,都会向大统历提供观测和计算结果。回司天监也改名回秦天监。南京也有司天监和回司天监。作为故都,人员和仪器的准备与北京完全相同。
钦天监的权利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具有皇家性质。太史令和其他天文官员经常由皇帝亲自任命。天文学家和占星家有时是一回事,因为编制历法和占星术是天文机构的两项主要任务。正因为如此,天文官员享有许多特权。例如,清朝法律特别规定,秦天监官员的犯罪应从轻处罚。
天文观测的历史
古人认为,上帝会通过天象的变化提前警告所有将在世界上发生的灾难。从人类社会开始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对天体现象的观察。
古埃及人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的崛起来确定尼罗河的汛期;伊拉克最壮观的建筑是天文台;2000多年前,中国在战国时期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图。因此,从夏、商、周到明清,中国都有部门和人员观察天空,预测天空的意志。
各代钦天监
秦天监,为中国官签名,掌天文、气象、历法、推进一切事物,占候日月星星的变化与风云的不同。自唐以来,名字屡易。唐代秘书省设秘书监,其下有两局:一是合作局,一是太史局,太史局就是秦天监的前身。周武后久视元年(西元700),将太史局改为浑仪监。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又改为太史监,嗣复称太史局。至肃宗乾元年(七五八)3月19日,勒改太史局为司天台,是单独设制的开始。台址由长安子城秘书省西迁至永宁坊东南。此后,置官较多,规模日增。设监一人,官秩从三品(新唐书称为正三品,中国过去官品有正从,犹言正副),少监两人,灵台郎两人,勾壶正两人,并设春、夏、秋、中五官正五人,均为正五品,全台正九品以上官员,不少于60人。
钦天监使用的仪器
宋代设司天监,仍袭旧制。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名为太史院。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称司天监。三年来,司天监被改为秦天监,秦天监的名字从此开始。官秩和组织略有变化,职掌和唐宋二代没什么区别。十四年来,秦天监的主管被改为正五品,命令一人,程一人。二十二年来,他被改为监正,程成为监副,以至于清朝。
中国天文历史形象的改善得益于西方教士来华和东方教士,他们大多以天文学闻名。崇祯二年(1629年),北京东长安街采用西法开历局,由徐光启督。西方人邓玉函、龙华民、罗雅谷等协同修炼,精准正确,测量不一致。
清朝人入关,续采西法,颁布世界,任命唐若望、南怀仁为官。南氏死后,西方教士为秦天监工作,清代秦天监工作,常为满人、西人,均为正五品。左右监工副两人,尽用西人,官秩为正六品。五官正五,从六品,都是汉人。秦天监到民国始废,由中央观象台负责。
清朝钦天监名人汤若希望
唐若望是继利玛窦之后明清时期的另一位著名传教士。他是德国人,被葡萄牙耶酥会派往中国传教,明天启二年(162)进入中国,取汉名汤若望。他有天文学专业知识。崇祯三年(1630年),徐光启准备修改新历,将汤若望从西安调到北京,进入历局成为徐光启的助手。他不仅是一名天文学家,而且在机械制造方面也非常擅长。他帮助秦珍皇帝制造了一支强大的“红夷大炮”,在与清军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清朝双方都认为他是一个罕见的全能人才。
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坚持在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中留在北京。6月,多尔根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命令城内居民搬出城外安置大军。唐若看了这本书,请求保护,并得到了清政府的礼物。他的教堂、3000本书和修订的崇祯历书被妥善安置。
清政府上台时,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编制新的历法来颁布世界,而不是前王朝的日历。多尔根命令钦天监官员修改新的历法。当时,钦天监官员利用中国传统的统一日历和回归日历,计算出天文现象的时间与实际时间差距较大,影响了新王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多尔根对此非常不满,召见唐若望询问相关技术问题。
通过同年8月对日食时间的测定,三种历法优劣顿现,汉、回历分别相差两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测算结果丝毫不差。清政府立即采用西方新法,将新历书命名为《时宪历》,不久汤若望接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当时能计算历法的人被认为懂占星术,受到官员和人民的崇拜。秦天监官员自汤若望以来,一直担任西方传教士,直到清道光年间。
古代钦天监是干什么的?钦天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