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派是一所以考证为主要内容的学派,出现在清代乾隆和嘉庆的思想学术领域。它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诫考定的治学方法,不同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注重理气和抽象讨论,被称为“汉学”。这个学派的文风简单简洁,注重证据列出,理论发挥少,有“朴素学”、被称为“考据学”。
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被认为是清代封建统治阶段残酷镇压、笼络羁绊臣民政策的产物。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统治相对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格的统治政策。特别是乾隆时期,书籍多次被禁,“文字狱”大兴。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讨论时政。即使诗歌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失落,也有关于杀人灭族的讨论。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古代经典的整理上,寻找规则和句子,逃避现实。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考证,阮元、毕元等一些达官贵人也出来提倡经学。
考证作为一种学术内容和方法,存在于各代人中。然而,乾佳学校专门从事考证,将所有学术都纳入考证的轨道。他们在考证和知识之间划一等号。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好空谈的缺点,走上了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证的务实道路。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成就不大,但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乾嘉学派的创始人在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曲、胡渭、毛奇龄等人对儒家经典的重视。顾炎武被公认为清代考证学的先驱。然而,乾嘉时期的考证学家却大大小小。他们沉迷于旧纸堆,脱离现实,放弃了顾炎武经世的初衷。
王念孙
一般来说,乾嘉学派可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吴派的学风就是收集汉儒的经文,加以疏通证明。它的特点是“只汉是信”,即倡导汉代经典,遵循汉代经典研究的传统,重视名物训斥和典章制度。凡属汉学,都要采纳,疏通解释。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等吴派主要学者(见本书《吴派》条)。皖派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这所学校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理解古书的内容和意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之道。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皖派也很重视思想理论,比如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就是一个例子。戴震的学生很多,以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有名(见本书《皖派》条)。
乾嘉学校重视客观数据,不以主观想象轻判断,广泛收集数据,总结研究,具有细致、专一、毅力等有价值的学术精神。然而,乾嘉学校也有严重的缺点:脱离现实,乏味和琐碎。脱离现实的主要表现在存古薄今,舍本求终。他们测试问题,用形式逻辑的归纳法,把类似的材料列在一起,旁征博引,然后得出结论,只讲证据是不合理的。结果,我们在细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当涉及到陷阱的需要解释和解决时,我们无能为力,导致世界失败和不切实际。考证越细越没有后果。琐碎主要表现在很多考据家的作品中,都是以繁为贵,一字偏旁,音训考证动辄千言万语。为了标新立异,解释一个字的古义,疏至盈千累百,议论不休。结果是杂引衍流,不知所归。学者一生的精力消耗在每一个字的正确性上,每一个字的起源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嘉庆之后,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考据学派提出异议和批评,乾嘉考据学也开始从极盛转向衰落。
乾嘉学派是什么?乾嘉学派有哪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