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章之治是什么?明章之治是指中国古代东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时期。当时,他们采取了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成为汉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官方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时期。 明、章两代大致继承了光武的政策,使文治、武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的政绩:
轻赋薄赋,减省刑罚
明、章帝劝农桑,薄税,减税,修水利,安置无地贫民,贷给粮食、种子、农具。如果反复下令,将贫民用花园和县公田耕种,几次免租。历史记载,明帝末年“天下安平,人无兵役,年比登仁,人民富裕,粟斛30,牛马被野”。章帝放宽了刑法,废除了50多条严厉的法律,政治宽厚。
倡导文教,倡导儒学
明帝秉光武遗教,尊重儒术。他亲自去太学,主持“大射”、“养老金”和其他礼物,上升到大厅,所以从皇室王和大臣的孩子,到宫廷卫士,不接受儒家经典。张皇帝更亲密地去克里祭祀孔子,并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儒家思想。他在北京大师的白虎观中会面,讨论了诸经的异同,所以学术氛围很繁荣。
征服匈奴,威服西域
匈奴的势力从西汉末至东汉初再次发展,成为北方的严重威胁。建武24年(48年)后,匈奴因内乱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逐渐内附,但北匈奴仍不时入侵。明帝时,遣窦固(? -- 88)等于永平16年(73年)击败北匈奴,追赶天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同时也派班超(322) -- 102)出使西域国家,使西域国家再次断绝与匈奴的关系,重返汉朝。后来到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 -- 九十二年)率师攻击北匈奴,大破之,北匈奴降人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等“遂登燕山,去塞三千多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不久之后,北匈奴人多次失败,甚至向西迁徙。
明章之治是什么意思?明章之治的政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