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章之治是指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和汉章帝的统治时期。当时,他们采取了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成为汉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官员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时期。 明、章两代大致继承了光武的政策,使文治、武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明章之治”。
明章治理的基本概况:
明、章共统治31年(57-88),坚持光武帝遗规,严格防范外戚勋臣;反复下令招抚流民,救济寡妇、孤独、贫民九次;完成了汴渠的修治,消除了西汉平帝以来河汴的破坏;经营西域,然后切断匈奴右臂,重新安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人民富裕” ,被称为“明章之治”。唯明、章两帝性格不同,治术略有差异。明帝苛察,法纪严肃;章帝宽容,随后开启了外戚专政之端。
公元 25 年 -- 公元 220 年 光武帝死后,子庄立为明帝(57 -- 七十五)。明帝死后,子达继之为章帝(七十五 -- 八十八)。明章两代大致继承了光武的政策,努力使文治武功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历史被称为“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的历史评价:
明朝和章朝大体继承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努力治理,使文学和武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历史上被称为“明章之治”。经济方面,明朝和章朝两帝勤课农桑,薄缴税,减少服务,修复水利,安置无地贫民,借粮、种籽、农具。文教方面,二帝倡导文教,倡导儒家思想。军事方面,二帝派兵征服匈奴,威服西域。不久北匈奴之后,人们在屡败屡败后远离西方。
明章之治和文景之治一样,属于王朝初后不久出现的“治世”。但文景之治等前有短暂的动荡,后来又有另一个“盛世”接踵而至。明章之治前承光武之治,两者都是东汉的鼎盛时期,后来没有繁荣的再现,政治趋于混乱。它的原因应该与西汉社会的缺点没有克服有关。一方面,土地合并和官员腐败仍然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外戚和宦官的权力逐渐加剧。因此,东汉的黄金时代转瞬即逝,转向中衰。
有趣的是,被汉军打败的北匈奴后来成为西罗马帝国的克星;后来被唐朝打败的突厥人也向西迁移,最终摧毁了东罗马帝国。这样,历史就使东西方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明章之治的基本概况和历史评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