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哲毅皇后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孝哲毅皇后?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至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蒙古蓝旗人,修编、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以及同治11年2月初三册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还有工书,左手可以做大字。光绪元年2月20日(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距离穆宗崩才70多天,5月上旬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天彰圣毅皇后。九月,隆福寺临安梓宫。五年三月二十六日(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迁太庙。光绪34年(1908年)10月,宣统皇帝继承了穆宗,在宣统元年(1909年)4月,加上尊严和尊严,全部死亡:孝哲嘉顺、谨慎、贤明、尊严,天彰圣毅皇后。
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但慈禧见到她时,总是生气,什么都找茬。同治皇帝生病了,阿鲁特氏心里很着急,却不敢伺候,慈禧责怪她“妖丫没有夫妻情”。在同治病危的时候,阿鲁特偷偷去看望,亲手为同治皇帝擦脓血。慈禧又骂她“妖丫,此时尔犹狐媚,必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据《崇陵传记录》记载,阿鲁特氏曾去探望同治帝病,流着泪倾诉独处宫中,遭受虐待。同治皇帝安慰她说:“卿暂时忍耐,终有出头日。“这对年轻夫妇的话随之而来,在外面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她勃然大怒,立即闯入宫殿,抓住阿鲁特的头发,一边打一边拉出来,威胁要准备一根大棍子。同治皇帝在病床上欲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皇后惨遭羞辱,又急又气又怕,竟然晕倒了。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崇彝写的《道咸以来的朝野杂记》记载:有一次,慈禧萌生了废除阿鲁特皇后的想法。于是,咸丰皇帝的七弟醇亲王奕霆召集宗人府宗令讨论此事。醇亲王说:“想废,奴隶不敢奉命,因为大清门不能废大清门。”慈禧想废阿鲁特的心才放弃,却深深讨厌醇亲王奕霆。
阿鲁特性格诚实坦率,不善逢迎。她认为自己是一位从大清门迎婚的女王。只要她做得好,做得好,就没有必要奉承和拍马。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多次刺激和激怒慈禧,使矛盾更加尖锐。有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淫秽戏剧,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了,不从,已恨之”。一方面,阿鲁特氏表现得不听话,不听话,另一方面反映了慈禧的好淫乐,风格低俗,从而加深了对阿鲁特氏的怨恨。阿鲁特身边的人劝她到处讨慈禧欢心,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座位,否则对自己不利。阿鲁特说:“尊则可,则不可。我是奉天地祖宗的命,由大清门迎来,不容易动摇。慈禧是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中永恒的痛苦。有人偷偷告诉慈禧阿鲁特的话,慈禧勃然大怒,以为是故意鄙视自己,于是对阿鲁特“更讨厌,因为有死之心”。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很安静,很聪明。崇公每次上课都有十行学习。容德很茂。一时间,满洲和蒙古人都知道他们在选婚时必须在中宫。”。受父亲的影响,她的话也写得很漂亮,尤其是左手写的大字,受到了时人的高度赞扬。
《清宫词》中有一首赞美孝哲皇后的诗:
慧质兰心秀并如,花母回忆定情初。勋瑜的颜色可以倾国,负却宫里的左手书。
勋和于是指阿鲁特和于赫舍里。这意味着,虽然勋和于有着美丽的国家和城市,但他们在文才方面不如擅长左手写作的中宫皇后。孝哲皇后喜欢文学,能“背诵如流”著名的唐诗。平时她“端庄,不苟言笑”,“从来没有猥亵过和谐”,颇有母仪之风。
孝哲毅皇后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孝哲毅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