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景泰蓝被称为珐琅,在工艺上被称为“铜胎捏丝珐琅”(景泰蓝名的由来),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掐丝珐琅工艺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一种新的生产工艺。该工艺的过程是:首先在金属体上用细金属丝铆接成图案,然后填充珐琅釉,高温成色后,抛光镀金。明代景泰时期(1450-1457),这一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是蓝釉有了新的突破,像蓝宝石一样浓郁的宝蓝,高贵华丽,@ 被称为“景泰蓝”。到了现代,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已经有了各种颜色,但它们仍然使用“景泰蓝”的习惯称谓。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景泰蓝工艺的起源缺乏早期可靠年的成品作为断代的依据。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很难得出结论。目前最集中的说法有两种(景泰蓝的历史):
首先,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柄就嵌有珐琅釉;汉代出土的铜壶也用珐琅装饰;藏在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铜镜,镜子背面的图案上涂有各种珐琅。珐琅在我国金属工艺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工艺的生产直到明代才得到不断发展。
其次,我国景泰蓝工艺的出现始于元朝。忽必烈西征时,这一过程从西亚的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首先在云南一代人中流行,后来受到京城人的喜爱,可以传入中原。根据《新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记载:“大食窑来自大食国。以铜为身,用药烧成五色花,类似佛郎嵌。品尝香炉、花瓶、盒子、盏子等,但在女人闺阁中使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又称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做酒盏,俗称鬼国嵌,内府作者,温润可爱。“中国古代工匠很快掌握了“大食窑”的生产技术,结合中国当地的传统工艺技术,制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新金属轮胎丝珐琅器——景泰蓝。此时,有十几种珐琅译名,如“佛林”、“佛郎”、“发蓝”等。
据说景泰是宣德皇帝的儿子。宣德非常重视铜器的铸造。景泰年轻时就受到影响。然而,在铸造方面,宣德时代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极端,无法再发展。他不得不找到另一种颜色方式,最终找到了一种新的蓝色釉料。因此,景泰蓝的创造。
提前选择和规划颜色是非常困难的,成功后,也非常喜欢它,所有皇家装饰都是由景泰蓝制成的,种类无数,所有瓷器都可以做景泰蓝,成化时期继承了景泰的习俗,一直使用以前的燃烧方法,也一直在努力燃烧,景泰蓝在景泰和成化最常见。
之后经历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然还是烧制的,但都是因为遵循规则,质量无法与景泰、成化年相媲美。万历之后,虽然偶然烧制,但并不像以前的设官工厂那样被视为例行公事,未来景泰蓝的作品也很少。终明代没有再复兴。
虽然以上两种观点对景泰蓝工艺的起源存在很大差异,但其中一种是相同的:该工艺不是从明朝景泰时期开始的,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甚至更长的时代。此外,学术界也公认,景泰蓝在短期内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中国拥有成熟的铸铜冶金技术和玻璃、玻璃生产技术,掌握了煅烧温度的控制,为景泰蓝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明清时期,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附明朝景泰皇帝简介:
“景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的年号。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拉部首领也率军南下攻明,边关紧急。在宦官王震的鼓励下,明英宗(也就是朱祁钰的哥哥)冒着亲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他在土木堡被打败了。明英宗本人被俘,历史上被称为“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后,也先长驱直接进入北京。在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指挥下,北京军民以朱祁钰为监国(后即帝位,改元景泰),死守北京,最终击退了也先进攻。第二年,明英宗也被放回,但皇位已经失去。在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不甘寂寞的明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 从弟弟手中夺回王位,改元天顺。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不久去世。明英宗不承认弟弟的皇帝身份,只葬在北京西郊的景泰陵。
景泰皇帝是明代不幸的皇帝。在他在位的七年里,内忧外患不断,国力衰落,各种御用器械的生产陷入困境。然而,“景泰蓝”以他的年号而闻名于世。原因不是景泰时期珐琅技术特别发达,而是时代用早期遗留的旧珐琅器械重制而成,有的是后人用“景泰”年号模仿改造的。
景泰蓝的起源 景泰皇帝朱祁钰和景泰蓝的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