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作为皇帝,当然是极其糟糕的,使政府变得腐朽和黑暗,但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可以被称为天才。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都喜欢喝茶。但很难在一段时间内验证哪位皇帝的茶水平最高。但根据历史记载,只有一本皇家茶书,那就是宋徽宗赵吉。
7000字的《茶经》和杨洋万多字的《续茶经》远不如宋徽宗赵霁的《茶论》(又称《大观茶论》)。赵霁用不到3000字的篇幅,恰到好处地讨论了茶叶的房地产、时间、选择、蒸压、鉴别、罗碾、灯笼等。,而且他的观点非常独特。
《大观茶论》中最精彩的一点就是对七汤点茶法的描写:“量茶受汤,调和融胶,环注灯畔,不要让侵茶,势不欲猛,先搅茶膏。渐加击拂,手指绕腕上下彻底旋转,如酵疽之起面,疏星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第二汤自茶而注...周回旋而不动,叫明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用。看完这段话,恐怕连自称“爱茶人”的北宋大作家苏东坡都望尘莫及。
徽宗认为白茶是茶中最好的产品,“他无与伦比”。经过详细的房地产和时间,他还对采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茶是黎明,见日就止。一枪一旗摘芽,一枪二旗次之,余斯为下。”
但奇怪的是,作为一国之君,赵霁的《茶论》没有皇帝的霸气,显然是茶学大师的论道。一个被隔离在深宫的“孤家寡人”,既没有苏东坡、陆游等“茶”的交流经验,也没有范仲淹、王安石“斗茶”的参考,甚至可以做出如此精妙的茶论,甚至茶具的选择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茶的专注和艺术天赋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这位“嗜茶天子”对“斗茶”的总结和提升(从五代开始,盛于宋元,其实是评价茶叶质量和点茶技巧的一种方式)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有“争新斗争、吹嘘”的说法。
事实上,任何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历代皇帝中,赵琏可以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可以读书(著名的瘦金体)、善画(工笔画鸟)、通音律,懂得欣赏(爱收藏)。就艺术造诣而言,赵霁被称为雅士,一个典型的“书呆子”,他连“壶中乾坤”都不懂。他的“茶论”纯粹是茶论茶的“学术论文”,人们很难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就连东坡先生的“乳瓯很满,世界真的很局促”和“吃茶”的和尚!人生没有感悟。让这样一个致力于艺术创作的人成为皇帝,让北宋灭亡,自己死在国外,这是预料之中的。(作者:赵七斤)
宋徽宗:唯一一位被称为茶学大师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