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建于清末。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后,大量煤炭将运往其他地方。为了解决煤炭运输问题,一些人建议学习英国铁路运输的发展。李鸿章指派唐廷枢规划修建唐胥铁路七年(1881年)。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是解决开平煤的外运问题,寻求开平煤矿的更大发展。除自用和本地销售外,开平煤矿生产的原煤主要销往天津。唐山距天津240英里,从陆地运至芦台,再改为水路,从大沽口到天津。运量大,仅靠马拉运费高。若唐山至芦台发展铁路,火车运煤,既能降低运输麻烦,又能降低成本。
1877年9月,唐廷枢请准开矿报告,原计划从开平到芦台修建100里铁路。由于办矿资金不足,拟先修建开平至胥各庄一段。1878年,上海吴松铁路受伤事件引发了开平煤矿的“道路阻塞”趋势。顽固的借口是唐山靠近皇帝的陵墓,机车驾驶“震动陵墓,喷出黑烟损坏作物和河流”,强烈反对,清政府收回批准,道路建设计划未能实施。于是唐廷枢放下修路之事,开始规划挑河运煤。当时,由于徐各庄到唐山的地形逐渐上升,东起丰润县的徐各庄被挖掘出来,西至宁河县芦台河口的阎庄运河无法开河。李鸿章指示唐廷枢再一次要求修建运煤轻便铁路,声明为了避免东陵震动,用骡马牵引。为此,李鸿章积极调解,清政府最终同意修建铁路。据《中国交通史》记载,唐胥铁路于光绪七年(1881年)5月13日兴工,6月5日钉首枚道钉,11月竣工。唐胥铁路只长19华里,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确立了中国自己的铁路标准轨距。唐山铁路东起,西南至胥各庄,总占地近260亩,工程造价2.5万两白银。每码30磅的轻钢轨由英国进口,轨距采用英国标准。唐胥铁路于1881年底投入使用,用骡马拖着铁轨上的煤车,称为“马车铁路”。1882年6月,开平煤矿全面投产,牵引力小、速度慢的马车铁路难以满足运输需要,改为使用蒸汽机车。
这里延伸了中国铁路,这里是中国铁路的源泉,也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伟大开端。唐胥铁路随着开平煤矿的发展而不断延伸。1886年,为解决冬季河流封冻影响运输、阻碍煤矿发展的问题,在李鸿章的倡导下,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招募了25万2只商业股,并于1887年5月从徐各庄向西续建了90英里至芦台的铁路。延伸至天津的1888年。唐胥铁路东1890年修到古冶,1893年修到山海关,使津榆铁路全线贯通。唐胥铁路不断向东西延伸,1896年由北京至山海关全线贯通,称为清政府所有的关内铁路。
1881年唐胥铁路正式投入使用后,开平铁路公司收购了唐胥铁路及修理厂(现唐山机车厂前身)。今年年底,在李鸿章的倡导下,由英国工程师金达绘图设计,开平铁路公司采用矿山起重锅炉和从卷扬机上拆下的发动机等旧材料,以及从国外购买废钢的三对动轮。底盘和车身由旧井架槽钢制成,牵引力超过100吨,速度超过5公里,总成本不超过80英镑。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机车。当时,开平矿务局的英籍总工程师模仿史蒂芬孙1829年设计的著名机车。Rocket“”号命名为“”RocketofChina"(中国火箭号)。参与制造的中国工匠在车头两侧镶嵌了一条金属雕刻的龙,因此也被称为“龙”机车。“龙”号机车长18英尺8英寸(约5.7米),只有三对动轮,没有导轮和从轮,轴式为0-3-0,轮式为0-6-0。金达悄悄地让机车行驶了几个星期,很快就被清政府命令停车,不得不恢复马拉火车的运输状态。1882年,由于开平煤矿产量急剧增加,马拉火车无法满足运输需求,金达重新启动了机车设计和制造第二辆机车的想法。这款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远胜于第一款,甚至可以与同时代的外国机车相媲美。由于清政府新建的北洋舰队急需燃料,蒸汽机车通过李鸿章和开平矿务局上下疏通投入运营。
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是光绪七年(1881年)竣工的唐(唐山)胥(胥各庄)铁路。
为保证机车正常行驶,开平矿务局还成立了徐各庄铁路修理厂。光绪十年(1884年),唐胥铁路向西延伸至塘沽,由开平铁路公司接管,修理厂由徐各庄迁至唐山西路,改为唐山修车厂。关内铁路总局在唐山修车厂以南买地建新厂,老厂陆续迁至新厂,因此被唐山人称为“南厂”。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家机车厂,也是中国北车集团唐山机车厂的前身。中国铁路机车工业在这里起步,制造了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宣布了铁路机车“中国制造”的开始。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唐山机车厂继续生产中国第一辆轨道检查车、第一列双层内燃动车组、第一辆摆式公交车、第一辆70%低地板车、第一辆中低磁悬浮工程样车等,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辆。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什么?它曾经用骡子和马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