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紫砂壶开始流行,苏东坡、梅瑶臣等大作家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瑶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讲述了用紫砂陶壶煮茶。但宋代紫砂制作的资料很少留下,实物也很少,究竟怎么样,还有待考证。紫砂生产的历史直到明朝才清晰起来。紫砂壶的出现主要来源于人们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有意义,味道醇厚。因为紫砂壶可以吸收茶汁,所以用的时间越长,泡出来的茶味道就越好。茶壶泡茶很受欢迎,紫砂生产商也应运而生。
据可靠文献记载,明朝正德嘉靖时期的龚春(供春)是推广紫砂壶的重要人物。有人说他是创始人,但紫砂壶开始出现在宋代。自然,龚春是创始人是不合适的。龚春作为紫砂最著名的制作人,其实他流传的作品并不能证明其真实性。龚春将手艺传给时大彬、李仲芬,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万历后明代三大紫砂大师。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风格高古,造型流畅灵活,不求工巧雕琢,但求朴雅坚韧,妙不可思。徐友泉手工制作精良,擅长将古代青铜器制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以上四人可称为第一代紫砂壶大师。
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是第二代紫砂壶大师。陈明远最大的贡献是改变紫砂壶的严谨风格,将核桃、栗子、菱角、花生等形状放入锅中,善于堆积花泥,精工细作,使紫砂壶非常生动宜人,营造出一代人的氛围;同时,他还发明了壶底书籍和壶盖内印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工艺程序,影响了紫砂壶的发展。(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仿品、假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到暮年,他半个多世纪只见过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免走眼。)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用竹刀划钱,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诞生了第三代紫砂壶大师,陈鸿寿、杨鹏年是代表。陈鸿寿是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他的艺术主张新颖脱俗,认为“诗文书画,不必很回家”他把这种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最大的贡献是将诗歌、书法和绘画与紫砂茶壶陶器相结合,用竹刀写诗、雕刻和绘画;第二大贡献,他随意设计了许多新颖风格的紫砂茶壶,为紫砂茶壶的创新带来了活力。他与杨鹏年的合作,堪称典范。我们现在看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者“阿曼陀房”印,都是陈鸿寿设计的,杨鹏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生产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湛,但对后人影响很大。杨鹏年开创了捏嘴的新工艺,他不需要模子,信手捏,随意而成,颇有天趣。乾隆以后,茶壶的制作越来越衰落,大师也不多。嘉道时期的邵大亨是陈明远后来的一代大师,其他人,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林、程寿珍等,整体水平不如前人。和其他工艺一样,瓷器、漆器、玉器等。,都是因为守旧,很少创新。直到现代紫砂大师顾景舟的出现,紫砂艺术才再次小幅复兴。
紫砂壶的起源 简介紫砂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