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常说“食色性”。其实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告子》,但并不是孟子说的。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良”观点不满意,所以他来和孟子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告子说“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对于2000多年前关于人性本质的辩论,谁赢谁输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宏伟地记录在儒家经典作品《孟子》中,从此成为古人讨论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
孔子在《礼记》中说:“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的确,孔子对生活的看法——形而下,不讲形而上。人的生活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男女。生活问题,个性问题。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人和女人都是幸福的问题,生活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我看到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孟子同时说的。
详情请参阅以下段落,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尽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谈,有信,虽然不学,我必谓之学。
这些话接着证明了知识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作人做事。子霞比孔子少44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初期,他向河西讲课。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领导历史和国家社会的人仍然有知识和思想。
现在引用子夏来证明知识是什么。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用作动词,中文字有时是假借的。第二个贤词是名词,指贤人——学识修养好的人。古人如宋儒,是如何解释“易色”的?他们把“色”字解成“女色”、“女人”、“男女之色”。(孔子被称为打倒,就是这样受委屈的。)“贤贤易色”就是看见贤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立刻向他学习。“易色”,女人不想要,妻子不想要,恋爱中,女朋友都丢了。如果是女人,男朋友也不想要。假如真的像宋儒的说法,我觉得孔夫子不是圣人。圣人,不会违反人情。孔子在《礼记》中说:“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的确,孔子对生活的看法——形而下,不讲形而上。人的生活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问题,一个生活问题。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生活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我看到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孟子同时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犯错误,一次又一次的错误。这个性问题,先天性还是后天性?以后再讨论。但宋儒解释说“贤贤易色”,为了学习,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扔掉,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和形状。下面有证据表明,所谓“色”就是态度。“贤者易色”是指我们看到一个人,学识好,修养好,能力大,真的很好。当我们看到他时,我们尊重他,我们的态度自然会改变。这是很清楚的,很平淡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人有多坏,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的对这个好人友好,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尽力”就是孝道。这句话有个问题。为什么子夏提到“竭尽全力”?重点是这个“筋疲力尽”字。在过去,大多数人谈论对父母的孝顺,这是“非孝顺”。事实上,孝道也要量力而行,孝道要竭尽全力,不要过分。前一两年,一个年轻人为了孝顺父母,天生孝顺(不是教育),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一个孝顺的人来说,在心理道德上,我们认为这个人“不是他的罪”。他为了孝顺和治疗母亲的病,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但在知识修养方面,对他的批评是“这个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原则上,这个年轻人是好心的,但是好心要学会培养它,让他知道要“竭尽全力”而不是做太多的事情。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无论心,论心世少完人。“原心不原迹”只看他的心孝不孝。例如,一个人很穷,想给父母买一罐奶粉,但真的没有钱,买不起,所以心很痛苦,只希望慢慢节省一些钱买。只要有这颗心,只要他的感情是真实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来贫穷的家庭没有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么贫穷的家庭就没有孝子了。这个道理很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父母可以尽力”就是孝顺。
【食色性也】到底是谁说的?食色性也是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