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一直深受中国宫廷的喜爱,清官每年都使用大量的沉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沉香来源、储存和具体使用体系。在这种体系结构下,沉香广泛应用于宫殿、祠堂、药房等场所,使清代紫禁城散发出悠久的香气。
沉香在清朝的使用非常频繁和大量,那么这些沉香是如何进入清朝的呢?通过整理档案材料,可以发现有三个主要来源:由附属国家、地方官员和采购的沉香。
藩属国进贡
清代疆域空前扩大,周边国家大多成为其附属国,其中安南、暹罗等盛产沉香的国家排名第一。由于这些国家生产香料,几乎每次都会在奉表、纳贡等活动中贡献一定数量的沉香,这也是宫廷使用的“番沉香”的主要来源。比如“越南国年贡物沉香62公斤”、“暹罗国王派使祝寿进贡沉香20公斤”、“安南国恭进乾隆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两贡沉香60公斤”,从进贡数量来看是非常大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本身就盛产沉香,在“任土做贡”的原则下,沉香本身就非常适合作为贡品。二是清宫对沉香的需求造成了这种情况。自古以来,香料作为一种珍贵的奢侈品,就受到了宫廷的喜爱,尤其是沉香。清廷也打算通过各种渠道向附属国家表达对沉香的偏好,这些国家贡献了大量的沉香。
除了这些原产国进贡沉香外,一些不生产沉香的国家还经常向清廷购买一定数量的沉香作为礼物,如康熙九年(1670年)、义国王(意大利)等,包括一定数量的沉香。这些国家购买沉香的目的也是为了迎合宫廷对香料的偏好。
由于附属国沉香产量有限,进贡频繁,清廷故意下令:“任土作贡,原视物产所宜。。。也就是说,如果沉香和其他东西没有被记录下来,你不妨把它们都放在这个国家,比如土花和丝布。没有必要坚持这个例子。所谓的不仅仅是它的意思”。从这个意图来看,清宫仍然希望以沉香作为进贡物品的首选。只有当沉香不足时,它才能被其他物品所取代。
官员进贡
中国的进贡制度贯穿整个古代社会。所谓的“贡献”最初与税收制度有关。后来,“贡献”的意义逐渐改变,税收的意义降低,几乎成为下属或国家向君主贡献的特殊词汇。后随着 “九贡”(祭祀、嫔妃、器贡、历贡、材贡、货贡、服贡、游贡、物贡)制度出现在进贡制度的完善中。其中,“物贡”是指地方向中央政府贡献的土产实物。香料是古代朝廷的珍贵特产之一,专为皇室提供。
清代延续了前代“任土做贡”的进贡制度。沉香作为中国广东、广东、海南的特产,每年向宫廷进贡一定数量的沉香。清代,沉香例贡由地方官员解送至北京。比如康熙时,广东布政公司每年需要解沉香100斤,到乾隆时,广东布政公司每年解沉香300斤。雍正时,福建布政公司每年需要解沉香100斤入贡。进贡量很大。康熙七年,崖州知州张晋士因崖州沉香贡沉重上书朝廷:“琼属十三州县供香百斤,而崖独有十三斤”。可见当时海南香贡的沉重。
为了减少购买沉香对人民的干扰,乾隆三十一年曾专门下令海南地方官员:“黎洞总管、哨管、黎头诏令熟黎普行剃发,杜其假冒生黎滋事,每年例行进贡花梨沉香,去黎头买差票,黎头被村里的拨夫送官领价,容易干扰。每年都要向额贡宣示,豫发价值派总管、哨管、黎头分公司运送。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信息:一是海南沉香的主要产区在黎族生活区,清政府对这些地区有充分的管辖权;二是清代地方官员负责具体的沉香采购,每年有固定的采购限额,地方政府每年有两笔专门的进贡沉香银支出,具体负责当地的差异,协助购买的是当地的黎族领导人;第三,在采购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扰乱了当地人民,皇帝会下令“避免打扰穷人”。咸丰还专门裁减了押运沉香贡的“广东省委员解送沉香饭银”,以减轻人民负担。
除了土贡沉香,还有许多非土贡沉香进入宫廷。在清朝,有许多宫廷节日活动。地方官员将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向宫廷贡献一定数量的沉香,如在三个节日(元旦、端阳、万寿)中贡献的沉香。还有一些不定期进贡的沉香,如来京陛见贡、谢恩贡、传办贡等。这些沉香大多与其他贡品一起进贡。两广地区的一些地方官员除了例贡的沉香外,还会采取一些沉香作为贡品向宫廷进贡。
除了广东、广东、福建等地的地方官员进贡沉香外,一些非沉香产区的官员还会购买一些沉香进贡宫廷,以满足宫廷的偏好。这些首都或其他非沉香产区的官员大多从商店购买。
采买
除了收集进贡的沉香外,清官还将派相关司员购买,供使用。清官使用的沉香例由管理香料的广储司茶库司员采购交进。@ 一些皇商也会为宫廷采购一些沉香。例如,乾隆时期,总商洪在乾隆二十四至二十六年购买了“上沉香九十八斤,用银三百三十二四钱,次沉香二十斤,用银十二两”。康熙时,由于大量采购沉香,下令量用采购。“也就是说,如果我每年用200公斤的沉香,还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使用。今天的解决方案已经有好几次了。这些物品已经被发现并量用购买。”。从整个清代来看,采购的沉香数量不多,多集中在前期。后期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采购的沉香数量相对有限.
清朝皇帝的沉香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