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华民族,中国还拥有匈奴、军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一种说法是不打架不认识,打架也是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总是比谁忽视谁好,夫妻每天争吵可能越来越吵,越来越爱。因此,通过频繁的战争、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先秦时期的中国人是这么想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入中国则中国之”。你是天子册封的诸侯,你用夷礼学习少数民族,大家都把你当成蛮夷,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就被当成蛮夷之人。但客观来说,以前汉人的衣服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大袖子可以进入一个人,穿上街上的衣服,勤劳的清洁工必须被解雇。上衣下衣,成年男女也穿开裆裤。裤子,胫衣,护腿,相当于袜子。这种服装设计既不方便生产,也不方便战斗。少数民族窄袖、死胯裤、生产能力和战斗力是中原人无法比拟的。
最后,汉族人放弃了他们的传统服装。自唐朝以来,皇帝的服装不再是汉朝皇帝的王冠风格。皇帝不再戴着沉重的王冠,而是戴着乌纱,衣领变成了圆领,腰部系着腰带,袖口从宽到窄,相当时尚。
[img]83562[/img]
除了穿着,饮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一直在向少数民族调整,就像新疆维吾尔族的大盘鸡、拉条等美食一样,现在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最爱。在行为方面,以前中原地区的人进门后习惯坐在地上。后来,中原人使用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高桌椅。可以看出,中原人民一直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但当时的汉族人认为中原文明是正统的。如果他们学习少数民族,他们会把他们当作野蛮人,而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明,他们会把它当作中国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当时中原人主要看重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从未被视为外国人。当时,它们和中国完全一样,使用汉字,遵守汉礼。但欧洲国家对民族融合的看法与我们不同。他们重视血缘关系,而不是文化认同。例如,一个中国人在德国生活了一辈子,德语比德国人流利。你不想加入德国国籍,除非你的祖先是1750年的德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会说德语,你可以入籍德国。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犯甚至结束。但每次少数民族政权最终被我们同化,我们的民族非常顽强,五千年没有灭绝。快马弯刀很容易战斗,但很难征服人们的心。
同化与学习: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