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电影中的战争场面震惊了我。一个是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带领数万人攻击波斯皇帝大流士指挥的数百万军队,最终亚历山大获胜;另一个是赤壁,孙刘联军和曹军。这两部电影中的“阵法”特别引人注目,指挥官挥旗,大队人马如潮水般涌来或退去,静如处子动如兔。我想,古人真牛啊。但我也知道,这些“阵法”都是今天人们演绎的。真正的古代战争不能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美丽、紧凑、有序。
我们的先贤喜欢云山雾罩,用大而不恰当的概念或名词来描述事物。比如八卦阵,太极图等等。剧中还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什么是天门阵?听完整部《杨家将》,都不明白天门阵高明在哪里。@ 我猜根本没有像万能钥匙这样的阵法。在古代,以少胜多,转败为胜一定有其偶然因素或其他原因,与所谓的阵法关系不大。否则,为什么不一五一十,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让后人可以照搬?唯一的好处是,它给了后代想象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填空。如何填空并不过分。只要观众喜欢,拿出机关枪并不重要。
沈括在著名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了“阵法”,读完后忍不住晒太阳。宋神宗熙宁年间,皇帝命令六宅使郭故等讨论九军阵法,并写了一本书,以便颁发给各种统帅府实施。郭固参考了许多古代的兵法,终于写下来了。里面提到九军合成一个营阵(行进时称为“阵”,驻扎时称为“营”),外面只有一个驻军守卫。按照古代的计算方法,每人占地两步,马占地四步。沈括质疑,十万人的军队,纵横十里地,哪里能找到这么大、没有山丘、溪流、树木等障碍的地盘?此外,九军被驻军制成的“篱笆”包围着。军队再也不能单独行动了,好像九个人被包裹在一起,互相约束,不能自由行动。如何战斗?@ 古代阵法中也有“面面相对,背背相承”的说法。郭固对此的解释是“阵中士兵站在一边,每两行士兵形成一条小巷,使他们面面相对”。沈括问,这样的军队是怎么作战的?
随后,沈括建议,不要按照郭固的阵法进行演练,让九军各自为阵,各自占领有利地形,各军各自派出守卫部队。战鼓一响,军队收缩或展开,集结或分散,都能浩浩荡荡,有条不紊地进行。九军各自的营地组合成一个大阵营,分为四条通道,形成“井形”。这样的九军也符合“面面相向,背背相承”的说法。皇帝承认了沈括的解释。沈括的“阵法”可能是一个更接近现实、更详细的记录,但因为它的细节,也让人们看到,这并不奇怪,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宏大场景完全不同。我们仍然无法理解“阵法”的无往不利。
什么是天门阵:天门阵到底是什么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