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掌握的史料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契丹人就是这样。 省博物馆副馆长、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会长刘宁指着契丹的壁画说:“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它自然。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中原农耕地区整天摆弄锄头和镐头的农民打扮成这样,拿着刀和箭,更不用说别人怎么想了,他会感到麻烦。 ”
那么契丹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图片可以相互证明:契丹国志兵马制度记载:“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汉兵,步行骑1万多人,昆发左翻领,偷契丹饰品。 ”
“左发”是古人对契丹人整体形象的高度总结,这也成为这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特别显著的特征,因此北宋时期的沈括也对此进行了描述。此后,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
商周以来,在中国中原地区, “身体和皮肤,父母,不敢伤害”的概念在社会上开始广泛流行,汉族男女都有头发,昆发被认为是对人身的侮辱,因此一种惩罚是剃头发,被称为“昆刑”,因为这个“历史记录”、《汉书》有记载。然而,我们现在称契丹的昆发习俗早已没有上述意义。
宋辽丝画:契丹男子发型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肃勇告诉记者:“历史上,契丹不仅有昆发的习俗,还有契丹前的鲜卑人,后来的女真人和蒙古人。 ”
昆发已经成为契丹的典型特征,主要是因为其他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契丹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几千年,这种习惯从未改变。
通过历史资料的发掘,我们现在知道契丹人的昆发是全民族的。其中,男人和儿童的昆发风格最多。其中一种只在额头上方留了一小撮头发,其余都剃掉了。俗称“木梳背”式儿童发型,至今仍可见。
当然,女性也是契丹人最独特的地方。
为了普及大众文物知识,省博物馆组织人力专门编写了大众版《走进辽河文明》,描述了契丹女性的考古实证发型:剃掉额头到耳鬓边缘的一些头发,用绳带将其他未剪掉的长发绑在头顶。另外,左边分一小缕长发,编成辫子,绕着额头盘回头顶,压在头顶的束发上。耳后和脑后的长发披在身后。
考古现场发现契丹人遗体剃须后长出一点短发。从短发等长的角度来看,原来是剃光的,而不是剪短的。
有史学家表示,契丹男女老少追求轻便利落的发型特征,比中原的守旧发型更灵活多变,体现了契丹民族的活力和活力。
至于契丹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昆发,史书记述很少,《汉书》只有几句话,“北到叶榆,叫、昆明,都编发,随畜迁徙。 有些人推测,远古牧人乘马驰逐,松散的头发很容易挡住视线,所以他们会把它剃掉或编辫子,以便立即停止。
然后,结合契丹女性不亚于男性的战争故事,昆发风格展现了一个干练务实的立竿见影的民族形象。
至于左翻领,不应该是契丹民族唯一拥有的服装特征。
与左翻领相比,传统的汉服据说是黄帝做的,交给右翻领。也就是说,汉服的前大襟包裹在左边,衣领看起来应该是字母y的形状。
唐代孔颖达在《礼记》中写道:“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表示不复解。 说明汉族使用右翻领是因为右手解开方便,而左翻领说明 “不复解”,是汉族死者的服饰。
至于基于生活方式使用左翻领的游牧民族,也是为了方便。
刘肃勇示范说,左侧的裙子可以少影响拉弓射箭右臂的活动范围,保护右臂免受伤害,方便左手从怀里取出物品,腾出右手使用武器。
这样,在1000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当契丹民族在中国北方的草原上,人、衣、刀、箭、马磨合在一起,面对整天摆弄锄头、镐的农业家庭中走出的中原军队,战争胜负早已决定。
辽金元服饰:契丹男人的发型[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