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是装甲的大发展时期,是古代装甲最完整的时期。
五代时期,中国盔甲的形式已经标准化。北宋曾公出示《武经总要》记载,盔甲形成定制,用盔甲遮住胸背,用带子从肩上连接。腰部用带子从后向前束,腰部下垂有左右膝裙,上身披着披臂(掩臂)。口袋呈圆形复钵形,后缀保护颈部的顿项。顶部突起,点缀着一丛壮威严的长流苏。《梦溪笔谈》卷19《器用》,记宋代铁甲,用冷锻法制甲片装饰而成,50步外用强弩射穿。
在汉代,铁甲通常只有身体盔甲和披肩。在南北朝,腿裙和膝裙一般增加,在唐代,吊腿增加,有些还增加了手臂护理。北宋盔甲遵循了唐代五代盔甲的传统,形成了更完整的盔甲体系,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明朝才被使用。
由于铁甲各部分的增加,其总重量必然会增加。据《宋史兵志十一》报道,绍兴四年军器所向朝廷报道,当时的铁甲重量为45-50斤,“诏不超过50斤。这种50斤左右的甲属于“重甲”。重甲在作战中具有很强的保护功能,但行动不便。在南宋时期,为了一些骑兵轻装的特殊需要,还可以专门制作“轻甲”,特点是“长不过膝,穿不过肘,口袋也杀重为轻。"(见《宋史毕再遇传》)。根据马军作战和步军作战的不同特点,南宋华岳的《翠微北征录》推荐了马甲的形状。里面说“腰圈合用四吊。左掩与甲身合用。过膝三寸腰裙合用。吊腿合用摘吊。不管是什么兵种,身甲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披臂,其次是腿裙。当马军遇敌时,也要挂上吊腿,退师则解入搭袋,避免被牵制。
[img]82109[/img]
几种主要铁甲
鱼鳞甲:它是用大约3000块小甲板装饰的。它被称为鱼鳞,因为它看起来像鱼鳞。鱼鳞甲自汉代以来已长期使用,是铁甲的主要品种之一。鱼鳞甲的主要特点是布置精细,因此在古代也被称为柳叶甲和榆叶甲。
[img]82110[/img]
明光铠
明光铠甲:这是普通札甲的改进型。从考古实物中了解到,汉代仍在用较大的甲片装饰而成的札甲,每领铁甲由数百片组成。明光铠甲是在札甲的基础上,在胸部和背部装饰两块大型圆形盔甲,称为圆形护甲。这种圆形护理又大又厚,能有效保护胸部关键部位的安全,不妨碍上半身的灵活运动。圆护经过仔细磨制,就像镜子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战场上可以干扰敌人的视线。这种盔甲是南北朝最好的盔甲,在唐代仍被《唐六典》列为十三种盔甲之首。这种圆护在文艺作品中被称为护心镜、护胸宝镜。这种圆护宋代仍有使用,《水浒传》第64次花荣射宣赞一节有相关描述。
锁甲: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的铁甲。这种甲不是用绳子装饰甲叶,而是用一环一环的方法装饰甲叶。因此,它也被称为连环锁子甲或环锁盔甲,对抗矢簇特别有效。据研究,这是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的铁甲类型。假如用铁丝连环而不是铁甲片,看起来像铁丝网做的衣服,又称网子甲。唐宋时期,锁子甲和网子甲在中原很流行。宋代名将韩世忠所属的主要护体装备是“连锁甲”。宋代在网子甲上加入了明光甲的圆护,称为明光细网甲。
背心(背心)
由于军事组织、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变化,宋军的重型骑兵(A骑兵)在数量和重要性上无法与北朝至隋朝相比,但背心(装饰)仍然是北宋军队的保护壮举。宋初马有铁和皮两种,到修编《武经总要》时似乎只使用皮革。记录在《武经总要》中的一领背心包括面帘(一半的面帘)、鸡项,荡胸(当胸)、背心和后五部分。
这种背心的皮漆原本是黑色的,北宋政和三年诏书改为朱红色。在我的印象中,新水浒传中的战争场面出现了背心,但我偷偷地认为使用规模似乎太大,有些夸张。南宋最著名的装备是金国武术中使用的铁浮图重装骑兵。每个人都重装甲和马披,这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宋代服装:宋代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