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大多是一些姓氏的人物,如刘、张、袁、陈、陆、曹、孙等。然而,《三国志》中仍然有一些罕见的姓氏。今天,在这里,作者介绍了《三国志》中记载的复姓人物。
根据《路史》,公孙氏:“神农同母弟徐,后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最初是公孙,后来改姬。公孙姓氏的祖先是轩辕黄帝。《三国志》魏书八中有《公孙赞传》、《公孙度传》,而《度传》则有度子公孙康、康弟公孙恭、康子公孙晃、康子公孙渊的小传。
公孙赞(-199)字伯贵,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献帝时,他占据了幽州的军阀,是汉末的英雄之一。(马义从:“赞美白马,多次乘以破虏,俘虏称之为‘白马将军’。因此,选择3000名精英,乘以白马,称之为‘白马义从’,以实际禁卫。”)。
公孙度(150-204)是辽东襄平(辽阳)人。东汉中平六年(189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此后一直与辽东分离。刚开始的时候,杜自力更生是辽东侯和平州牧。然后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山东半岛,开疆扩土;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以辽东王为己任。
夏侯氏,出自司姓,以爵号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祁,春秋时期建立了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祁,祁建公的弟弟佗逃到鲁国。鲁悼公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被封为侯爵,所以他被称为夏侯氏。他的后代被称为夏侯氏,因为夏侯是他的后代。在《三国志》中,魏书九有《夏侯敦传》、夏侯渊传小传《夏侯渊传》、《夏侯尚传》、尚子玄传。
夏侯敦(-220),字元让,沛国桥(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的将军,汉朝开国英雄之一夏侯英的后代。官到将军,高安乡侯。忠侯。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桥(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敦的弟弟,八虎之一。
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司马氏大臣程伯休父以此为姓。《三国志》魏书十二有《司马芝传》、芝子岐传,司马朗传,魏书二十一有夏侯惠小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魏臣,三国时期。以遵守礼义而闻名。
司马懿兄弟司马朗。
孙叔氏,孙叔敖,字孙叔,他这个小妾孙以祖字为姓,叫孙叔氏。《三国志》魏书十三有孙叔然小传。
来源不明的周生氏,可能是周氏避讳而改为周生氏。。魏书十三《三国志》有周生烈的小传。
令狐氏,魏颗的后代,享有令狐的物产,并以封地为姓。《三国志》魏书十六有令狐邵小传,魏书二十八有令狐愚小传。
曾任魏国弘农太守的令狐邵、字孔叔。
令狐愚,字公治,原名浚。嘉平年间,与王凌密谋废除曹芳,共立楚王曹彪,事未行,病卒。
邯郸氏,汉有邯郸义,见《通志氏族三》。《三国志》魏书二十一有邯郸淳小传。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员给事情。工书,一切都可以。袁昂的《书评》说他的书:“要规矩,方圆就可以了。”
仲长氏,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代中有仲长姓,称仲长姓,代代相传。
仲长统(179-220年),字公理,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东北)人。三国思想家。
高堂氏,复姓,来源不明。《三国志》魏书二十五有高堂隆小传。
高堂隆(-237年),字升平,泰山平阳人(今山东新泰)。历程监督等官员。
无丘氏,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地名无丘(今山东省曹县南),有的以无丘为氏,称无丘姓,代代相传。《三国志》魏书28有《无丘节俭传》。
没丘俭(-255),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魏将。公元255年,司马师兵变发动,兵败被杀。
诸葛氏,伯夷后裔葛伯封国灭亡后,原居琅琊郡诸县的葛氏有一个迁徙到阳都。因为阳都有葛姓,所以后来迁来的葛姓是诸葛氏。《三国志》魏书28有《诸葛诞传》,蜀书5有《诸葛亮传》、诸葛乔、诸葛瞻小传,吴书七有《诸葛瑾传》、晋子诸葛融小传,吴书十九有《诸葛恪传》、诸葛绰、诸葛松、诸葛建传。
诸葛诞(?-258)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魏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三国时期,魏官至征东将军。曾与司马师平定无丘俭、文钦的叛乱。后来因为和被惩罚的夏侯玄、邓阳交厚,看到王玲、吴丘节等人的毁灭而感到不安。于甘露两年(257)起兵造反,次年反叛被镇压,诸葛诞被将军司马胡奋斩,夷三族。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卧龙号(也叫伏龙),官至蜀汉丞相。
来源不明的朱建氏《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有《朱建平传》。
太史氏,出自姬姓,或以官为姓。《三国志》吴书四有《太史慈传》。
太史慈(166-206)字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
钟离氏,出自嬴姓,或以地名命名。《三国志》吴书十五有《钟离牧传》。
濮阳氏,出自姬姓,或以地名命名。《三国志》吴书十九有《濮阳兴传》。
濮阳兴,陈留外黄人,官至吴国丞相。由于孙休遗诏不尊,孙皓被改为皇帝,三族被夷灭。
《三国志》中记载了哪些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