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到唐代,其主要标志是历法的进一步规范和历法的进步。发现历法与实际天象误差较大后,可以及时编造新历,有许多独特的历法。
唐初,李渊沿用隋朝的大历史。武德二年(619)又颁发了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用历中采用定朔法的历法。本历关于日行盈缩、月行迟病等计算方法,与大业历大致相同。但采用定朔法,可能会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特殊现象。比如贞观十九年(645)连大月四个,所以《戊寅元历》被攻击,不得不改用平朔,失去了历法的特点。从两年(665)开始,唐高宗林德颁发了李淳风编造的《林德历》。林德历是著名的历法,有许多创新,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日历再次采用定朔,创造了一种进朔方法,即根据朔日小余数据的具体情况,将朔日上下退一天,使相应的大月变成小月或小月变成大月,从而解决了连续四三个月违反日常习惯的问题。林德历还采用“总法”1340作为天文数据的统一分母,立法巧捷,为后世历家所遵用。《林德历》的另一个创举是正式废除遵循已久的章纪元之法,直接在无中气的月份跳跃,而不是闰周。由于日历是基于《皇极历》编制的,考虑到日月五星的不均匀运动,吸收了《皇极历》的先进计算方法,获得的数据更加准确。《林德历》的主要缺点是历法中没有考虑年差。这种历法虽然是较好的历法,但毕竟存在误差。《林德历》用于开元九年(721)已明显疏漏,因此唐玄宗诏令一行编写新历,开元十五年编写《大衍历》。今年10月,一行随玄宗巡航途中病逝。《大衍历》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正式在全国颁布。
《大衍历》分为“历”和“历”两部分。历讨论编历的原理,历细分为步中朔、发敛、步日、步月离、步轨漏、步交会、步五星等。这些都是计算日月五星位置、运动、时间和日月交食的方法。为了获取日历数据,一行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开发了新的天文仪器,测量了28宿距星和许多恒星的位置,并对日月五星进行了大量的新观测,为《大衍历》提供了深厚的观测基础。通过观察,一行发现:“日南至,日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后迟。至北日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甚至秋分,再中,再急”,即冬至时日行最急,夏至时日行最慢。这是对太阳周年运动的正确理解,纠正了刘焯在春分前一天日行最急、后一天最舒服的错误说法:秋分前一天最舒服,后一天最急。《大衍历》的重要成就是在计算太阳运动时创建定气法,发明不等间距二次差插法的数学方法,用于计算太阳的位置。与《皇极历》相比,《大衍历》在计算日食时,不仅考虑了不同地理纬度对日食的影响,还考虑了季节、月视差对日食的影响,并提出了判断日食损失方向角的方法。《大衍历》还吸收了《林德历》的数学技能,以3040为通法,从而获得:1回归年=日;1朔望月=日;1周日=度的基本数据。《大衍历》完善的制度为以后各制历家所模仿。
公元762年,郭献之编修的《五纪历》因《大衍历》未报代宗宝应元年六月望月食而改颁。建中四年(783),《五纪历》被正元历取代。徐昂编写的《宣明历》自821年起颁布。《宣明日历》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成就,如日食计算中的时差、气差、刻差三差。近几个月和交点月的价值与现在的价值相同,这是一个更好的日历。唐代使用的最后一部历法是边冈编写的《崇玄历》,昭宗景福两年(893)颁布。
唐朝的历法是什么?唐朝用什么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