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的官职,叫一个多,同一个官职在不同的朝代有一些不同的职责,让大家有点迷茫。以下官职“太”字为例,也有很多区别。
太师:
太师是指两种官职。一是古代称太师、太师、太保为“三公”(西周),后来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二是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缩写,后来逐渐成为虚称。
太傅:
御赐太傅的匾额太傅是辅导王子的官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周朝的设定是辅导王子的责任。汉代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袭,多为大官加衔,无实职;是辅导王子的东宫官。它的制度很早,从西汉开始就被称为王子太师。后来也被用作虚荣。位列三公,品味一致,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
太保:
古代三公之一,有时指太子太保,辅导太子之官。西周始置。监护和辅毕国君之官。武王去世,成王年轻,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成周,成王成周开始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以陕为分界,“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
太宰:
六官中天官之长的《周礼》。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也有许多太宰官﹐不同的职权。秦﹑汉﹑魏都不置。晋以避司马师忌讳。﹐以太宰为代太师;三代掌菜之官;明清时期一般称官部尚书为太宰。需要注意的是,殷商时期的太师也被称为太宰。
太尉:
秦朝以“丞相”为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之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西汉初期,太尉官多与军事无关,因此具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以贵戚为太尉,与丞相同等。光武帝建武27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曹操撤销三公制后,自担丞相。曹丕时期短暂恢复,后撤销。隋撤销府与僚佐后,逐渐演变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朝废止。
相信还有读者朋友会说有太监,这个就不多解释了,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办。
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的官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