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叫申城,黄浦江起源于黄歇浦,都是为了纪念楚国名相春申君黄歇。
赵振忠先生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叫做“春申君黄歇与上海无关”。我以前见过有人这么说。例如,曹竟成在《黄浦江是谁挖的》一文中说:“上海和早期的上海与春申君黄歇无关。”。作者认为,即使他们的话很好,他们也是片面的。
不可否认,在黄歇时代,上海东部仍在大海中,黄歇不可能在大海中挖掘黄浦江。黄浦江的形成是明朝夏原吉的功劳;战国时期申城远没有影子。尽管如此,笔者还是不能说上海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不搭界”“无关”。为什么这么说?上海又称申城,黄浦江原名黄歇浦、春申江,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简单的误传,而是与春申君黄歇的功业有关。
春申君在吴地治水建立了盖世奇功,被人们视为水神。他在太湖流域修建了许多寺庙,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项目。无论任何一条河流和水利建得有多好,如果流域连续下三天三夜的瓢泼大雨,也会形成水灾,人民苦不堪言。在古代,人们认为这是水怪造成的,所以他们希望神灵来镇水怪。上海东部海域沉积成陆地和黄浦江原型后,人们将水神春申君抬出来,称他们的母亲河为黄歇浦和春申江镇静水怪;有些人还认为神力不足。他们把这个江浦描述为春申君黄歇亲自挖掘的,这样水怪就害怕不敢站起来。这样,与其说春申君黄歇开凿黄浦江是误传,不如说前人故意附会更合适。上海建市后,人们称之为申城,除了有纪念春申君的意思外,还请他出来做镇神,图个吉利。
那么,春申君黄歇是上海人邀请的外来神吗?不!他是上海的本地神,上海在封地内。
《史记春申君传》说春申君“请封江东”,《史记楚世家十》则说考烈王给春申君“封以吴”。江东是芜湖至南京长江以东的一个地区,吴指的是特定的地区——古吴国,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把两者联系起来理解,就是江东方向的吴国,江东指的更宽泛。赵先生说:“不是楚王许给了他‘江东’,而是给了他‘吴全部’”,而是说江东是吴的一块,这是倒置的。是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江东子女8000”和“纵江东父老怜我”这句话。李清照还写了项羽“拒绝过江东”的诗。事实上,他们的江东也是一般指的方向。只有项羽的家乡在吴忠(今苏州),他也起义于吴忠,所以人们很容易联系到具体的位置。
应该说,江东不仅指吴忠,而且指吴国。三国时期,孙权被授予吴王称号,他占领的江东地区比古代吴国大得多。换句话说,即使人们对江东有不同的定义,江东的东边界也应该去黄海,而上海在其中毫无疑问。因此,上海不能不属于苏州,说“上海不属于江东”。
让我们把名词的争论放在一边,回到具体的分析中。
应该承认,黄歇封地的核心区域或主要区域确实位于太湖流域。事实上,以春申君黄歇命名的地方、工程、寺庙和他在故吴墟上建造的封邑基本上都在太湖周围。问题是,上海是否属于太湖流域?
从水系统的角度来看,很明显上海属于太湖流域。东江、娄江、吴松江是太湖水出海的主要河流,都要经过上海,上海在春申君封地里是很自然的。为了否认上海春申君的第二块封地“江东”(第一块是淮北),赵先生抬出司马迁,说黄歇“如果有第三块封地,司马迁肯定会记入史记”。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司马迁没有将上海作为春申君的“第三块封地”记录在《史记》中,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上海无法与“吴墟”相比。它在黄歇的第二块封地里吗?
是的,今天的上海是世界大都市。但当时的上海,连它的起源地华亭县都没有形成,更不可能与故吴墟(苏州)自成一体。
赵先生否认上海在春申君黄歇封地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历史上有春申君痕迹的地方不在吴松江流域”。真的是这样吗?现在上海松江区新桥镇有一个以春申君治理松江(即吴松江)指挥部命名的春申村和春申祠。这也是误传吗?儿歌“叮当当,祖母去开黄浦江,然后开春申塘。领导的叔叔叫春申君,住在尼村黄泥浜。”他说的是黄浦江的挖掘和治理。我们怎么能否认黄歇和黄泥浜的关系,因为当时没有黄浦江?
后来,黄浦江更出名了。为了壮大势头,松江春申村的人们将松江的治理与黄浦江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不能说春申村是误传的结果,黄歇在吴松江没有实际痕迹。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毫无疑问,黄歇治理了太湖水患。当时,吴松江是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河床淤积导致中下游洪水频繁泛滥。他能不能直接打“黄龙”来治理吴松水患吗?即使上海不在他的封地内,作为楚国令尹(相国),他也有权管理全国之事。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不能成为“不存在”的理由。
换句话说,如果黄歇没有为古代上海的发展和治理做出巨大贡献,他怎么会在上海有如此大的声誉,注意甚至有点棘手的上海人怎么会如此爱他呢?
@ 黄浦江是春申君黄歇的附会,战国时期没有上海;但说上海不是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与上海无关是谬误。说春申君管理的吴松江下游华亭是大上海的起源地,说春申君是上海的鼻祖并不过分。
@ 春申君在上海影响巨大,关系密切。他的开拓精神是上海的灵魂,一直鼓励着上海人民的治理、发展和建设。
春申君黄歇和上海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