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人们逐渐从对东西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然十分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挑战了这个未知的地方,那就是张骞(公元前195-114年)。 张骞出使西域不是他个人的愿望,而是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治要求。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是汉中人,陈寿说是“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建元年中为郎。这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强大,但仍受到北方强大匈奴的威胁。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想派使者联系西域国家,尤其是与匈奴发生冲突的大月氏(今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共伐匈奴。为此,汉武帝“乃募能使者”。 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除堂邑父外,还有100多人陪同。张骞这次出使,由于政治目的重大,自然会受到匈奴的阻挠,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人出陇西(今甘肃临涛南)途经匈奴时,被匈奴逮捕并拘留。扣除不是几天,几个月,而是10年。匈奴人娶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想把张骞绑起来,把匈奴老死。但张骞“持汉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负使命。被拘留期间,他采取了隐晦的计划,让匈奴人放松警惕,放松对他的监禁。这个计划真的很有效,张骞抓住机会和少数随从逃跑,“西走几十天到大宛”。大宛国王早就想和富饶的西汉交往,听说张骞来了,很高兴,问他:“你要去哪里?张骞回答说:“我要出使月氏,没想到匈奴人半途而废。现在我逃走了,希望国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这样做,我回到汉朝后会告诉汉王,汉王会用很多财产感谢你。大宛国王满口答应,派人护送张骞到康居,由康居转大月氏,到大月氏后,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老国王被匈奴人杀害,立王子为王,征服了夏天。新国王认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乐业,离汉朝太远,没有必要报复匈奴。张骞别无选择,只能从大月氏回到夏天。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回到昆仑山北麓,青海柴达木盆地羌族居住区。由于羌族被匈奴控制,张骞在东归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来,他趁匈奴内乱逃回长安,历经千辛万苦,花了13年时间。出发的时候带着一百个随从,回来的时候,只有甘父一个人走,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张骞的功绩。
张骞这次出使,经历了许多国家,了解了西域的许多情况。作为汉代使者,他第一次与西域的一些国家进行了交流,并与西域国家进行了交流。历史上称他的出使为“凿空(孔)”,这意味着张骞打通了从中原到西域的孔道。虽然这次出使没有达到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通过他的旅行观察,他获得了西域国家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让生活在中原大陆的人们了解西域的现实。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报告,上演汉武帝。后来司马迁写成了(大湾列传),保存至今。出使西域,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壮志,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于张骞与匈奴作战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又向汉武帝报告:“大臣夏天,看琼竹杖,蜀布。问悦:‘安得此?大夏国人悦:‘我贾人去市中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士,大夏同,而卑温热云。他们的人民乘象以战,他们的国家正面临着洪水。以骞度之,大夏到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去蜀不远。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少北,是匈奴所得;从蜀宜路,元寇。”
从这段话中,张骞首次从地理方向和距离上做出了大胆的推测,即身毒(今印度)离蜀国不远。如果他从蜀国去身毒,然后从身毒去夏天,他既没有侵略者,也没有道路。听了这话,汉武帝非常高兴,立即要张骞去做这件事。张骞从蜀县、甘为县派使者,四路向西南进发。每条路只走一两千英里就会受阻,少数民族语言障碍,缺乏沟通,彼此不了解,不让汉使通过。
虽然张骞的旅行没有打开从西南到印度的通道,但他发现在昆明西部数千英里外,有一个云南越南(今天的云南腾冲),四川商人经常去那里做生意。由此可见,从中国西南到印度的道路早已存在。这些地理知识为今后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证明张骞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未能实现。
公元前119年,汉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以进一步联系乌孙,切断匈奴右臂。这一次,张骞带了300多人,顺利到达乌孙。并派副使访问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达到结盟的目的。虽然张骞没有立即与乌孙形成军事联盟,但双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而密切。乌孙回访使者一起抵达长安,并在乌孙广泛传达了他们所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荣。汉代与乌孙之间的农牧产品交流蓬勃发展,最终建立了和亲关系。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占领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县两关,开辟了丝绸之路。并获得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回国后,被列为九卿。一年后,这位杰出的旅行探险家和外交官去世了。不久,他派出遗产的副使也陪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那时起,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完全开放。来来往往的使者络绎不绝。为了纪念张骞通往西域的成就,“后来的使者都被称为博望候。”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原本是为了与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但客观上起到了发展长期被匈奴堵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交流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原与西北边境地区的友好联系,开辟了中西直接交流的新时代,标志着中西交流史上新时代的开始,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汉通西域最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放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一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是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将西汉与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由于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多种植物在西域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音乐、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姗姗、车师等地屯田时,采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步推广。@ 汉代大宛的汗血马很有名,叫“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当时,从西到安息国,大宛没有生产丝绸,也不懂铸铁器。后来,汉朝的使臣和散兵传递了这些技术。中国丝绸冶铁术的西进,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