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的生母早逝,他的父亲娶了他的后妻,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冬衣,却给他穿着芦苇做的“棉衣”。
有一天,当我父亲出去的时候,闵损拖车因为寒冷而颤抖,绳子掉在地上,被父亲责骂和鞭打,芦花随着破衣服飞了出来,我父亲知道闵损被虐待了。我父亲回家休养了他的后妻。闵损跪下来请求父亲原谅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感冒,离开母亲三个孩子会被冻结。”我父亲很感动,所以他依赖他。继母听说,后悔知道错误,从现在开始像亲子一样对待他。
史无记载闵子骞卒于何时。北宋时,闵子骞衣冠冢在济南华山脚下被发现。据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在华山前,黄郡守君河,挖闵子石棺,盛其首,移至高原。石棺在今天的华山下依然存在。济南当地人也有传说:北宋治理黄河时,人们在华山脚下挖闵子骞石棺。为了防止石棺被水湮灭,人们想把闵子骞墓迁到济南城南高阜。当人们抬着石棺经过城东五里时,绳子断了。按照当时的习俗,棺材落在哪里,就要埋在哪里,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闵子骞墓。据苏辙《闵子祠记》记载,在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之前,“历城东五里,有丘雁,闵子之墓。只是当时“坟而不庙,秩祭不到”。西宁七年,河南濮阳人李肃之来到济南当“父母官”,于是第二年在墓前修建了闵子祠,使闵子骞墓“百年之废,一日而举”。
闵子骞的卓越孝行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清初,著名诗人田雯亲自前往济南城东参观闵子骞墓,并写了一首诗《闵子骞墓》。诗云:“野芦花不吐,菱荷叶香。日夜下山椒,归鸦乱回翔。溪边石梁,白杨无风响。《续修历城县志》收藏了清代诗人吟诵闵子骞墓的十几首诗。应该说,闵子骞墓作为济南优秀的名士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古墓丛祠的名字,孝哉闵子死犹生。行人叹气华阳路,芦迪花飞见气质。“(陈永修《鲍西楼诗草·过闵子墓》)即使在今天,闵子骞的孝道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进一步发展、利用和发挥闵子骞墓地的文化功能是一个重要课题。否则,闵子骞留给世人的形象只能是单薄的。
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