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宫里的利玛窦
当利玛窦在中国时,他出色的记忆力经常受到别人的称赞。许多中国士大夫想向他学习,所以他用中文写了《西方记忆法》来介绍记忆方法。这本书后来被复制。《利玛窦记忆宫》是台湾出版时翻译的名字。
利玛窦的记忆是令人难忘的。他在澳门只学了一年汉语就进入了中国大陆,在此之前,他对中国知之甚少。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他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不仅可以用中文翻译西方书籍,还可以坐下来和中国士大夫争论一些中国儒家的东西。除了中国知识,利玛窦还精通许多自然科学,以及希腊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据说还有一些日语。
然而,除了良好的记忆外,利玛窦还有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即记忆宫殿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根据事物的顺序逐个变成图像,并将图像封存在宫殿中,这个宫殿在你的脑海中。你非常熟悉这座宫殿。当你沿着一定的路线参观宫殿时,每次你看到一件东西,你都可以根据它的特点想起你储存它时的原始记忆。
[img]80448.jpg' />
利玛窦最初写的书只介绍了他的记忆方法,包括他用四种记忆图像做的例子。在前一部作品的基础上,《利玛窦的记忆宫》增加了许多作者的新理解、利玛窦的生活和经历以及当时的世界背景。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是最早认识中国的传教士之一,他在传教过程中一直记录着自己的经历和经历。之后,这本日记被另一位传教士金尼阁翻译成拉丁语,整理出版成一本名为《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的书。中国引进翻译时,改名为《利玛窦中国笔记》。
利玛窦在中国生活和传教近30年。虽然他在这段时间里走了很多路,但不变的是,他一直在接触中国士大夫,积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因此,利玛窦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当时看到的真实中国,包括他对中国的观察和理解。
金尼阁翻译利玛窦日记,也是耶稣会的传教士,只是比利时人。直到利玛窦死后,他才来到中国,并结识了许多以前利玛窦的中国士大夫朋友,对他过去的经历有了很好的了解。之后,在回欧洲的路上,他整理翻译了利玛窦的日记,并稍加添加和修改。这本书出版后,书中将去中国传教与淘金冒险进行了比较,在欧洲天主教会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这本书分为五卷。第一卷主要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政治、地理、物产、机械、科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接下来的四卷描述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主要是利玛窦自己的内容。这本书经常被比作《马可·波罗游记》,但它不同于由故事组成的游记。这本书的记录是基于个人经历,展示了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