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哪个国家的?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据记载,和氏璧本该是楚国的,但后来又来到了赵国。
何氏璧刚开采时的名字,从那以后就把未经加工的美玉原石称为“魏”。卞和洞,又称抱普岩和抱玉岩,是何氏璧的出生地,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荆山。据说是春秋时期楚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是由巨岩自然制成的,
石形圆润,石表绿意盎然。洞上有许多胜迹,如玉坑、卓玉涧、凤凰池等。洞里可容纳几十人,岩壁上刻着“青螺石帐” 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
《韩非子》中看到了和氏璧的最早记载、《新序》等书,情节大致相似。(以下部分文字翻译自《史记·廉颇林相如列传》)
春秋时节,楚人卞和在楚山说,荆山(今安徽省蚌埠市)看到凤凰栖落在山上的青石板上。按照“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他认定山上有宝。经过仔细寻找,他终于在山里发现了一块玉。李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凶王大怒,以欺君罪砍下卞和左脚,逐出国都。李王死了,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拿着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令玉工查看,玉工还说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失去了右脚。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着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至于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世界上有很多人被砍脚了。为什么只有你这么难过?卞和叹了口气:“我不是被砍脚而难过,而是宝石被当作石头,忠诚的人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难过啊!“(宝玉以石为题,贞士以此为名,此也悲)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为了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人传说中的和氏璧。
[img]79950.jpg' />
和氏璧出现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来到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议与15个城市交换。由于赵弱秦强,赵国不敢忽视,但不情愿,他派出了智谋双全的林相如奉璧使秦。林相如知道有诈骗,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件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的,至于什么时候,怎么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劝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随侯之珠”和“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赵国很有可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害怕秦国的力量,把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那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并不少见,大多数人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比如西晋傅咸的《玉赋》说:“当它潜入荆野,抱着普通不讲理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它是石头,独见于边子。”唐代诗歌中有更多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大诗人李白的《古风》有“抱玉入楚,看疑古所闻”的诗。良宝终将被抛弃,徒劳三献君”。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后,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了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一度流于诸强,后来被南朝继承。隋朝灭陈后,御玺被陈朝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多数人认为秦始皇使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朝以后,人们开始怀疑和氏璧的真实性。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
和氏璧是哪个国家的? 和氏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