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锡克教是什么? 印度锡克教简介?

简要介绍印度的锡克教

锡克教(Sikhism)它是15世纪印度诞生的一位神教。它尊重阿底格兰特,这是十位以上的老师教的经典之作。阿底格兰特象征着第11位老师;基本教义是公平正义、扶贫薄弱和宗教自由。宗教符号的圆圈不是唯一的真神,左右弯刀象征着捍卫真理和正义;中间的双刃刀代表烹饪工具。锡克教神寺每天为穷人提供免费餐饮。“锡克”一词来自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志。圣城是阿姆利则,朝圣地是阿姆利则金寺,被称为“神之所在”。

那诺创立于15世纪末的锡克教。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发展,它在莫卧儿王朝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锡克教徒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古鲁”,意为“上师”。第一代上师那诺(14699)~1539)从戈宾德·辛哈开始(GobindSingh,1666~1708)到目前为止,共有十位上师。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被暗杀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被称为上师。戈宾德·辛哈死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根据教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锡克教的著名经典阿底格兰特都可以成为锡克教徒。

[img]75591[/img]

从第六代师尊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化的组织,以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现在印度军队有15%的士兵是锡克教徒。锡克教提倡平等、友谊和努力工作。它不仅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同意伊斯兰教拒绝异教的做法,也反对宗教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现在锡克人约有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旁遮普邦,其余分散在德里、哈里亚纳邦和孟买。锡克人住在旁遮普,虽然人口不多,只占全国人口的2%,但他们提供全国一半强的粮食,被称为“印度粮仓”。该教的创始人那诺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这是一种新宗教,试图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锡克教的出现并非偶然,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锡克教徒的服装和服装一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许多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他们的头裹着长长的毛巾和长长的胡子,他们英雄的锡克教徒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锡克教第十代师尊要求成年锡克男子做五件事,即:长发、梳子、钢手镯、锡克教短剑和短裤。这五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是保留长发和长须,表现出智慧、博学、大胆和勇敢。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整洁,也能促进精神修养。戴钢手镯象征着锡克教兄弟的永恒团结。佩短剑表达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强烈信念。穿短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徒穿的长衫。然而,今天的锡克教男人通常很少穿短裤和短剑,但储存头发、梳子和戴钢手镯仍然很常见,尤其是梳完头发后,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这已经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印度有很多乞丐,但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锡克教徒强调勤奋和勇敢,内部团结,彼此是兄弟。锡克寺通常是该教的慈善中心。锡克教允许吃肉,但禁止按照伊斯兰教法屠宰牲畜。换句话说,锡克教认为穆斯林认为合法的食物是非法的。锡克教信仰的核心是上师。根据印北侧的遮普方言,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上帝是永恒的真正的上师,另一种是上帝的仆人是上师。上师是指不受“生死轮回”控制,能展现上帝本性的神仆。锡克教徒认为,从第一代到第十代的上师都有相同的上师精神,他们的教训是启发上帝真名的上师话语。从第十代上师古宾信开始,这种上师精神和话语就传承给了“经典上师”──格兰斯沙希伯。格兰斯沙希伯上师是一部富有“神格”和“人格”的宗教经典,也是教徒信仰和崇拜的中心。经典用180年完成,内容分为31段,包括5干894首诗,共1430页。每逢年中庆典,信徒们都会举起圣堂(Gurdwara)经典上师出来巡游,在历代上师的诞辰和圣徒殉教日,到圣堂念经两天两夜,从头到尾念经。每个信徒家庭都可以有一个经典的老师,并在一个特殊的地方供奉。经典教师的内容分为两个重要部分:《真言颂》和《诗中之诗》,包括锡克教的基本教义和帮助解脱的方法。锡克教认为,人们生活的责任是崇拜“真名”。他们反对印度教和复教的复杂仪式,反对偶像崇拜、禁欲和在恒河洗澡,或去阿拉伯(Arabia)麦加朝圣。信徒要牢记老师的教训,培养高超的品格和内涵。在入会礼仪中,他们要立约,不要通奸,要工作,要奉献,要帮助别人,要敬拜“真名”。

锡克教应该参与社会服务,不要向政治压力低头,为了争取独立而武装,为了追求真理而进行圣战。他们崇拜的地方是圣堂,中文翻译成锡克寺,又称“上师之家”,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当信徒进入圣堂时,他们必须脱鞋打坐。男人戴着“头巾帽”(turban),头发通常不修剪,女人头上戴着“围巾”(chiffon)。锡克教的教堂是他们周围的地方。锡克教没有雕像,他们崇拜经典。他的祭坛上有两个大盒子,里面放着经典,外面盖着布,两个人照顾尘土,干净,一尘不染。“周”时,信徒们走近“经典大师”,跪在它面前磕头。他们应该触摸地面,以示虔诚和顺从。后来,他们献上金钱或食物,感谢大师。退休后,他们在公共场合冥想,面对“经典大师”,并跟随司会长老唱《经典大师》中的经文或诗歌。会后,他们有了一个团契和爱宴。信徒要加入“卡尔沙”团契,表达自己是纯洁的,愿意结盟,不分阶级,实践团结、友谊、互相服务。团员不分男女,男人加新名字“狮子”,女人加“公主”。(kaur),锡克教徒持有五个干净的标志(简称“5K”):

A、留长发(keshdhai)--不剃头(戴头巾帽)

B、梳头发(kangha)--带梳子

C、穿短裤(kachk)--特制裤子

D、带钢镯(Kara)--带手镯(表达永恒团结)

E、佩匕首(khande)--带特制短剑。

@ 锡克教徒要守五戒:

A、不偷盗

B、不奸淫

C、不抽烟

D、不吸毒

E、不叛教

宣誓结束后,要行剑洗礼,然后要穿上“5K”标志来表示身份。


锡克教是什么? 印度锡克教简介?锡克教是什么? 印度锡克教简介?

,,

  • 为什么僧人一般都姓释? 是东晋释道的稳定规则
  • 傅坚攻打襄阳,既为公又为私。就公务员而言,他想和朱序断手腕,测试自己的实力;私事方面,傅坚想得到“一个半人”,都是“天王...

  • 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开国者巴布尔有成吉思汗基因?
  • 巴布尔是印度显赫一时的莫卧儿王朝的开国大帝,他的名字在波斯语里是“老虎”的意思,据说巴布尔是蒙古族的后裔,在他的血液里...

  • 天真的清朝官员:两广总督叶明琛为何客死印度?
  • 叶名琛(1809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清朝科举制度培养的优秀人才:26岁中进士,38岁巡抚,43岁晋升总督,46岁拜相国。 当我...

  • 西瓦吉:十七世纪印度马拉塔王国的创始者
  • 西瓦吉全名贾特帕拉蒂·西瓦吉,出生于一六三零年印度中部浦那附近撒黑崖迪里山寨,逝世于一六八零年。西瓦吉是十七世纪马拉...

  • 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代统治者:阿克巴大帝
  • 阿克巴又被叫做阿克巴大帝,他是印度人,也是印度最著名的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代统治者,是一名十分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政治家。...

  • 奥朗则布皇帝是如何使印度莫卧儿王朝衰落的?
  • 奥朗则布是一位印度莫卧儿王朝极盛时的皇帝。此外当上皇帝的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奸诈、残忍,并具有军事才能的一位君主。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