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一般由几十户人家居住,村庄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形如城堡,故名羌寨。现代羌族住宅方形平顶,墙壁采用片石砌成。羌族建筑技艺高超,砌墙时不画画,不挂线,信手而成。墙面平整,棱角分明,结构匀称。从远处看,它看起来像碉堡,所以俗称碉楼。屋内有立柱、大梁,椽子上有油竹或树枝,上面覆盖着泥土,坚固耐用。一般为二、三层半,顶层客房储物,中层为主人家住宿、日常生活,下层养畜,屋顶可脱粒、晒粮、晾衣。传统的窗户很小,光线不好,烟尘不易散发,但是有利于防寒防盗,现在大部分都变成了大窗户。传统上下楼用独木梯,现在大部分都换成了宽木梯。中层住宅大堂中间用石头砌一个火塘,用来取暖做饭。在火塘上放置三个精制石桩或三脚架,用于放置铁锅等。火塘里的火种,长期保存,被称为“万年火”。
解放前,尤其是1933年地震前,羌族地区的住房大多是几十丈的“琼笼”,往往是一个大家庭或一个家庭分层居住。与此同时,还有村里公众拥有的“邛笼”。羌区常常群碉林立,极其壮观。这种碉堡也是用不规则的石头建造的。墙壁是平的,有四个角、八个角和其他形状。棱角突出,结构对称,非常坚固。现有的是那些在几次大地震后没有被摧毁的人。内分几层到十层以上,每层由地板隔开,独木梯上下,窗户很小。除了居住,这种建筑还被用作防御城堡,特别是每个村庄在村庄的中心、周围和道路通行证上建造的公共碉楼,主要用于抵御外部侵权的敌人,通常是闲置的。
[img]75476[/img]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等史书记载,这种建筑存在于汉代甚至汉代之前。“大家都住在山上,石头是房间,高者十几丈是琼笼”。“琼笼”是羌族名字的音译。几千年来,羌族高超的建筑艺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后,这些碉楼没有防御功能。因此,羌族地区农村地区没有新建的四层以上的碉堡琼笼。如今,汉区附近的羌族民居大多是羌族和汉族的结合体或现代建筑。特别是近20年来,羌族古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县建成了经济文化发达的现代中心城镇。
羌族建筑 羌族人习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