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岳家军”,不禁要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句今人耳熟能详的话!
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的“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政权的灭亡,也使得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军权高度集中在皇帝自己的军事制度崩溃上。最初,朝廷直接掌握了中国最具战斗力的部队(禁军)。随着数十万禁军在金军第二次南方入侵战争中的崩溃,“禁军将不会被特种部队”的局面基本消失,不再存在。东京(开封)失守,徽钦“北狩”国难后,赵构在江南重建的宋政权,虽然名义上叫“中兴”,但实际上和“草创”没什么区别:金人铁骑的南下追击迫使康王“泥马渡江”,甚至一度落到流亡海上的地步;宋廷中央“根本没有正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抵制女真人的负担取决于那些通过扩大私人军队和吸收流寇逐渐形成规模的将军。
建炎三年(1129年)后,南宋统治机构终于初具规模,最终将分驻抗金前线军事要地的野战主力军统一为“御前五军”;绍兴五年(1135年),由于“神武”是当年北齐军号,又改为“行营护军”。虽然它名义上已经被中央政府收集,但时代仍然习惯于以将军的名义称呼军队。例如,张军的军队被称为“张家军”,而韩世忠的手下则被称为“韩家军”。将军之间的私人隶属关系非常强烈。
[img]73700[/img]
这在北宋是一种完全不可想象的反叛行为。就连杨先生的命运也如此出名,但他也是一个可怜的光杆指挥官。他甚至没有一支骨干部队。只有在战争期间,他才有一支临时拼凑的部队指挥各不统一的禁军。
南宋初年的统兵将领不仅长期握重兵,而且权力更大
,辖区内可先斩后奏,便宜行事;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军权财权全部掌握,基本上是辖区内的土皇帝。在充满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文官集团看来,这简直就是晚唐五代藩镇分离的历史重演。有人(不是秦桧)写信给宋高宗,说各大军只知道自己有自己的指挥官,大家都有自己的优势。谁知道有皇帝陛下?这些文官只记得北宋初年收藩镇的权利是让“世界万事百有五十年”的良法,却没有看到“万事百有五十年”之间宋军外战的萧条。他们也忘记了靖康的耻辱其实是北宋军制“四方帅守事力单寡,无知”的弊端暴露出来的,结果就是整个北中国的沦陷!
在金人强兵的压力下,南宋当局向统一将领下放权力是与时俱进的措施。只有这样,守将才能拥有更多的权力,增强守土御敌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调动辖区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抵御金军——毕竟,赢得战争是硬道理,“政治正确”只能暂时放在一边。因此,北宋只能有“杨家将”,而南宋有“岳家军”。
岳家军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建炎时期的东京留守部队。北宋灭亡后,金军暂时北归。一向主张抗金的宗泽在东京留守,收集了大量溃军和义军,并积极联系河北抗金武装部队。有一段时间,他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被称为数百万人。岳飞在宗泽的指挥下,从基层做起,凭借军功一步步晋升为将领。但宗泽1128年三呼“过河”去世后,继任者杜充御下无能,义兵闻风解体。几天之内,人们的心就散了,士兵去了十五,两河英雄都没用,以至于当时有宗泽的时候,“盗可以当兵”,而杜充则变成了“兵都是盗”的叹息。
[img]73701[/img]
后来,杜充退到江南时尚,拥有10万名士兵。面对金军南下时,他轻易投降,导致东京留守部队彻底瓦解,这部部队曾经震惊过中原。只有岳飞的队伍才成为唯一的成就。除了军队的崩溃,时任江淮宣抚司右军的岳飞率领部队迁往宜兴,先后击败并编入了几支盘踞当地的军贼和土匪队伍。
从此独自成军,揭开了“岳家军”的传奇篇章。
南宋岳家军:唯一能与金国铁骑抗战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