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伯温出征时,明世宗赐一首诗:“将军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岭刀,风吹鳄鼓山河动,电闪旗日月高。天上原有的麒麟,穴中的虫子逃不掉,平安待诏归来,我和丈夫解决了战袍。“这首诗平窄合辙押韵,气势恢宏,颇有扫平天下一旷六合的野心。因此,这首御制诗在《千家诗》中广为流传。然而,恐怕大多数现代人都不知道秋水般的“雁岭腰刀”是什么样的武器。因此,笔者勉强介绍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武器“腰刀”的来源、形状和传说。
[img]73431[/img]
腰刀的称谓最早出现在《魏书·傅坚眼传》中的一段记载中:“萧斌派乾爱诱呼之,以腰刀为信。但这里提到的“腰刀”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不同,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被称为“环首刀”的佩刀。这种刀通常长90~128cm,宽3~4cm,最厚约1cm。刀身又窄又直,没有血槽,也没有刀片。刀茎末端装饰有圆形、扁平或椭圆形的铁环。佩戴时,腰部悬挂在刀鞘上的“猪”或双吊耳。从西汉中期到隋末唐初,环首刀的流行和使用时间几乎贯穿了近800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短柄战刀的鼻祖
[img]73432[/img]
当北宋、辽、金之间的战争发展到白热化时,出现了一种更接近明清腰刀的刀类武器。
黑龙江肇东八里城出土的一把铁战刀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面写着铭文:“大定29年大府造”。 “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29年是公元1189年。铁刀全长87厘米,宽3.7厘米cm,刀锋靠近尖端,刀柄呈扁平直形,上面覆盖着椭圆形的刀片,刀头不知道去哪里,手柄上的木头和缠绕刀柄的绳子也腐烂了。
明清时期雁岭腰刀的基本特点是刀身相对直,刀尖略微弯曲,刀尖至刀背15~20cm处多开刃,一般称为反刃(一些明中早期的雁岭腰刀没有反刃,形式上更接近金战刀的风格,而清代一些雁岭腰刀的反刃甚至贯穿整个刀背)。刀身宽为4~脊厚0.65cm~0.7cm(最厚1cm),刀身截面为等腰三角形(这种刀身截面称为“平造”),全长约90cm,刃长70cm~80厘米长,刀柄长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岭腰刀血槽多为一条,清代雁岭腰刀多为几条血槽,血槽形状复杂。
[img]73433[/img]
雁岭腰刀在传世的腰刀中数量众多,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现有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宝刀,全长94.5cm,刀身最宽4.5cm,脊厚0.7cm,反刃长约10cm,双面共4个血槽,直木缠绳刀柄,刀头为双弧形,椭圆形,锻造精细,刀刃至今仍十分锋利。
[img]73434[/img]
雁岭刀开始弯曲直刃三分之二的刀根,柳叶刀开始弯曲。雁岭刀体弧度小,刀尖窄,略向上翘曲,柳叶弧度大,刀尖宽。
像秋水一样的【雁羽腰刀】到底是什么样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