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一国两制”早已耳熟能详。但说到辽朝几千年前就实行了“一国两制”,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些人认为,辽朝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它实施的“一国两制”,为元清等少数民族朝代提供了最早成熟的参考模式。说起辽朝的“一国两制”,有一个汉人叫韩知古。他是辽朝最早被朝廷重用的汉族之一,他的家庭也是辽朝最强大的汉族。他的孙子韩德甚至曾经控制过辽朝的实质性权力。
辽朝立国之初,让汉人管理汉人是一项创举。当时契丹有很多汉人,有的因为避唐末之乱逃跑,有的被契丹掠夺。韩志古6岁时被带到北方,但他“因祸得福”。后来,作为一名嫁妆奴隶,他随陈律平(淳钦皇后)进入辽朝皇宫,受到皇帝耶律阿宝机的赏识,成为一名高级参谋。之后,阿宝机任命他总知汉儿司事,负责管理国内汉人,制定礼仪。然而,中国越来越多的汉人和汉文化的影响让阿宝机出乎意料。客观的地理环境和“车马为家”的生活习俗,以及长城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使得阿宝机无法完全复制汉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接受了另一位汉族顾问韩延徽的建议,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州县城堡(又称“头下军州”),聚集汉族人,保留他们原有的习俗。下军州是辽朝专门设立的行政机构。
[img]73198[/img]
早在唐末,日益强大的契丹族就多次南下入侵汉代,用俘虏的汉族建造城寨。这些早期的城寨大多隶属于各级军事贵族,成为军州的早期雏形。在解释头下军州的起源时,《辽史·地理志序》说:“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这里的“投下州”就是头下军州。可以说,军州管理模式的成功为渤海国和燕云十六州辽朝征服的“一国两制”奠定了基础。938年,后晋皇帝石敬堂向他的“父亲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赠送了一份礼物——登记燕云十六州田地产品和户口的“地图”。从那时起,辽朝正式成为该地区的新主人。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它的最北端是契丹人,北太行山、长城和游牧。汉族人口超过40万,总人口远远超过辽朝腹地10万多个契丹人,成为辽朝最大的民族。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汉人已成为辽朝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此背景下,出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燕云十六州启动了汉族管理模式,契丹延续了旧的部落制度。这是《辽史百官志一》中记载的“以国制(辽朝固有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此后,辽朝正式开始了“一国两制”的管理模式。“南北官分”是“一国两制”的基本行政框架,“北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也就是说,“北面官”统治契丹各族,“南面官”管理汉族事务。韩志古的儿子韩匡思是辽朝“一国两制”实施后最早任命的汉官之一。他从上京留守到南京(今北京),最后在西南招使。
辽朝灭亡100年后,契丹皇族后裔、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耶律楚材成为地道的儒家。当时,蒙古贵族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中原,有人向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建议:“可知空其人以为牧地。“幸运的是,耶律楚材极力劝阻中原避免了成为蒙古人马场的厄运——耶律楚材祖先的治国理念在一百年后仍然受到影响。辽朝的“一国两制”也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制度基础。辽朝的影子也可以在元朝、清朝甚至今天的中国“一国两制”中看到,如元朝在西南地区实施的“土司制度”、蒙古清朝实行的“盟旗制度”被视为辽朝“一国两制”治国思想的延续。
[img]73199[/img]
让不同习俗的民族在社会进程中自然融合,辽朝更好地把握了自由裁量权,从而延续了200多年的国家运动。“一国两制”的治国理念注定会在中国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它留给世界的许多惊喜也以壁画的形式保留下来,成为值得后代挖掘和借鉴的珍贵遗产
契丹辽朝:是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