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明州肥乡(今河北)人。北宋时期的名相、政治家和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勾登上士第,任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历史博物馆。迁至礼部侍郎、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二年(999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送太尉、中书令、文靖死后。乾兴元年(1022年),享受真宗寺庙
。赵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历代帝王庙献祭。
李赓以安静无为治国,注重官事,特别注重戒除主人的骄傲。它被称为“圣相”,在历史上被称为“光明正大”,在王夫之被称为“宋代柱石之臣”。《全宋诗》记录了三首诗。
[img]73136[/img]
李勾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选用才士
严守资格
在执政过程中,李川严格遵守自己选拔人才的原则,即按照资格聘用人才。南宋的叶布认为,李川是“合格就业”思想的开始,也是最好的实施者。他主宰了安静和稳定的政治形势,并建议真正的宗“不需要浮动新的快乐事件”。
李贤用人不为私,善于察人,愿意推荐和提拔人才。他曾经推荐过张勇、赵伟等人。然而,他推荐人才并非无原则。他从未任命被寇军多次推荐的丁谓,认为它“可以让人关心”。寇军不同意。后来,他被丁军陷害并远远贬低,所以他钦佩李贤所说的话。
李勾死后20多年,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说他可用。宋真宗反对说:“李勾曾经说过他不是君子。”李勾被真宗信任依赖到这样的程度,这件事深受欧阳修等人的感动。
治国理政
政简少变
李勾为相时,王旦任知政事,当时因西北用兵,宰辅有时到天黑才吃饭。王旦叹了口气说:“我们这群人怎么能坐得太平,能优闲自得呢?李勾说:“有点担心辛苦,足以作为警告。未来四方宁静,国家可能不会发生重大事件。后来契丹和宋和亲,王丹问这是怎么回事,李勾说:“好当然是好事,但边疆的忧患停止后,恐怕皇帝渐渐有了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勾还以四方水旱盗贼之事演奏真宗,王旦认为这些小事不值得打扰真宗。“皇帝年轻的时候,应该让皇帝知道四面八方的困难。不这样的话,皇帝血气方刚,大加注意声色犬马的事情,那么动土木、兴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情就会发生。我老了,等不及看到这些了,这就是参与政治事务你未来的烦恼。“李勾死后,真宗认为契丹已修和,西夏纳款归顺,便“东封西祭”、大造宫室,劳民损财。王丹亲眼看到了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所作所为。他想给真宗建议,但他已经和他们一起工作了。他想离开,但他认为真宗对自己很好。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李贤的远见,叹了口气说:“李文靖真是圣人。所以时人称他为“圣相”。
修身为人
忠良纯厚
李勾光明磊落,不喜欢别人的阿谀奉承,也不喜欢向皇帝进入密奏之言,敢于避权贵,不偏袒自己。
他的节俭很有名。他内行修谨,居位谨慎,门无私,不求声誉,遵守制度。我一点也不介意房间的狭小和破旧。他因为担心世界而节俭,戒骄傲奢侈的想法,恰恰符合孔子的“爱人节俭”观念。
[img]73137[/img]
军事外交
务实的远见和远见
当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包围灵州时,朝廷对灵州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当时朝廷内外很多人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灵州失去了,周围的县都守不住。真宗惊呆了,对此相当困惑,于是问李勾。李勾说:“如果李继迁不死,灵州就不能占有朝廷。最好派使者密令各州将领,让他们带领军队和人民空着堡垒回到一个地方。如果是这样,关右的人可以得到生息。“当时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李勾的建议也没有马上采纳。到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灵州果然陷落,真宗从此更加重视李勾。
咸平六年(1003年)9月,知静军王可以疏请军城东新河以北开田,防止敌骑。真宗向李勾征求意见,李勾同意请求。建议周边威虏军和顺安军都可以模仿这种做法,可以派兵5万“分据保险,逐步经历”。真宗是日便下诏静戎、威虏、顺安军并置方田,凿河遏制敌骑。
在辽问题上,李贤认为不能与敌人和平。他曾对王丹说:“我死后,你会成为总理。记住不要和敌人和平。我听说这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外国问题。这样的国家经常灭亡。如果我们和敌人和平,国家将来会有很多事情。”王丹当时并不这么认为,但自从“禅渊之盟”以来,真宗就东封西祭。”、大造宫,造成了无数的损失,王旦这才叹了口气。
北宋名相李勾的政治贡献 李勾的政治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