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皇后陵墓最多的皇陵建筑群。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王子、30多名妃嫔和两位太监。
明十三陵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除了思陵,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十二陵虽然都是明朝建造的,但每个陵都有一座当时没有刻字的石碑,人们称之为“无字碑”。
为什么这些石碑当时不刻字?历史文献没有详细记录原因。清朝乾隆皇帝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在他的皇家制度《哀明陵30韵》中提出了问题。他说:“明诸陵,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文,剩下的都没有碑文。检查了所有的书,只有徐乾学习了《读礼通考》。唐乾陵有一座大碑,没有一个字。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明诸陵以此为例,实在难以解决。”
事实上,乾隆皇帝没有注意到,不仅在十三陵中,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十一陵都有无字的神功圣德碑,而且长陵院的一座圣绩碑也没有字。而且,各陵无字碑的形成并不是一个谜。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各陵无字碑的形成有不同的原因。
[img]72700[/img]
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陵前没有神功圣德碑和碑亭,长陵第一次进院也没有圣绩碑和碑亭。嘉靖16年7月(1537年),世宗召大学士夏燕等面条:“前在陵工曾,只有长陵有功德碑,但六陵没有,不能彰显功德。们应该成立并展示我们的行业。“然而,仅仅为六陵建造了一座神功圣德碑,世宗觉得自己并没有充分展示出出生于兴王世子和帝国旁支的皇帝对祖先的尊重和孝顺,并下令在长陵陵宫为祖先建造圣绩碑亭和石碑。
竖碑的目的自然是突出功德,通过对功德的陈述来表达。嘉靖21年5月(1542年),六陵碑亭和长陵碑亭刚刚完工,礼部尚书严嵩上演说:“发现成祖文皇帝的圣德神功碑文是仁宗昭皇帝写的。今天,长陵等陵碑文被要求皇帝亲自制作陈翰的文章,并雕刻石头来描述列圣的功德。严嵩的请求符合明代帝陵碑文的写作原则。,早在朱元璋写皇陵碑文的时候,就说过“皇陵碑文,都是儒臣粉饰的,恐怕不足以做后人的后代”,@ 他废除了洪武二年(1369年)翰林学士危素写的皇陵碑文,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4月“亲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此后,诸帝以此为定制,成祖朱棣撰写了孝陵神功圣德碑文,仁宗朱高炽撰写了长陵神功圣德碑文,帝陵功德碑文来源于后世皇帝的笔触,成为明朝后世皇帝遵守的规则。因此,世宗将兴献王坟升级为显陵,在显陵前修建瑞功圣德碑亭,其瑞功圣德碑的碑文由世宗亲自撰写。
由于世宗皇帝为父陵撰写了瑞功圣德碑文,新建的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碑文自然应该由世宗撰写。但奇怪的是,碑文从未见过以下内容,所有的碑文都成了“无字碑”。
有人推测,这是因为世宗认为碑上没有字,可以说明祖先功德无量。也有人认为,世宗迷信道教,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导致世宗认为无字之碑在等级上比有字之碑高,是一种更高更伟大的意境表现。
显然,这些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世宗这么认为,为什么不在显陵前立一块无字碑呢?为什么要努力写碑文,降低父陵石碑?
那么,世宗会不会想在七陵分别竖立无字陵,竖立无字碑,只取“彰显功德”的象征意义呢?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严嵩就不会请世宗写七陵碑文了。而且,如果说这种“彰显功德”的方式对长陵以外的其他六陵还可以敷衍,那么对长陵就没有意义了。,长陵早已立有神功圣德碑,碑上有文字。
显然,七陵碑没有文字的结果并不符合世宗立碑的初衷。然后,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世宗立碑的初衷是刻字,但后来,由于碑文的写作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把它放在一边。
[img]72701[/img]
那么,世宗写七陵列圣碑文有什么困难呢?
@ 是不是仁宗写的长陵神功圣德碑早就刻在长陵神道上的神功圣德碑上了,文长3000多字,把明成祖一生的“功德”推到了极致。世宗在颂词水平上很难写出超越仁宗的碑文。而且,要建立一个新的纪念碑,文字和意义都要有新的想法,否则后人会怎么看待这个纪念碑?
@ 世宗写七陵碑文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世宗缺乏关于献、景、裕、茂等陵墓主情况的生动感性信息。虽然宫中有皇帝的《实录》和章节档案,但要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查阅。皇帝是一国之君。这个时候怎么可能?此外,《实录》是儒臣编撰的,御制碑文以儒臣之文为依据,是否也有“不足为子孙后代”的嫌疑?此外,每个皇帝都有不同的政绩。仁、宣两宗政绩明显,可以为他们写文章表达;英宗先是宠宦官,丧师土木堡,被瓦拉俘虏,丢了脸。后来,他的兄弟反目成仇,发动了政变。为这样的皇帝写文章,不仅很难找到真正的“功德”来表现,还要在文字上做一些手脚,“为尊者忌讳”。所有这些,都不能说是困扰世宗写碑文的另一个难题。
因此,世宗想写却不写七陵碑文的原因确实如此。由于七陵石碑无字,后来的永、昭、定、庆、德五陵被用作制度,在陵前建造了无字的神功圣德碑和碑亭,导致明朝十三陵中的十二陵出现了“无字碑”。
为什么十三陵有12座无字碑?十三陵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