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战国时期魏襄王(或魏安厘王)的墓葬被吸郡(今河南省吸县)发现,又称“吸冢时代”、对先秦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竹书年》类似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出版的古书,竹书年的许多记载也类似于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和《系年》。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说:“竹书年代在研究夏代的时代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现代知识中最早的时代学体系。”
《竹书纪年》共13篇,描述了夏、商、西、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直至魏襄王20年。
现有的《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是一本丢失的书,其纪事始于夏代,最终在公元前299年
年,体例不规则。“今本”纪事始于黄帝,终于周隐王二十年了( 前296) ,有比较完整的体例。
《竹书年》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未经秦火保存的编年史。然而,在宋代,它经历了失散后重新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可信度和历史价值。这本书以君主年为纲目,记录了89位皇帝和1847年的历史。
简录
五帝纪
竹书时代的许多记载都相当独特,不同于传统的正史记载。五帝纪,关于舜的记载与正史记载的德君舜的形象大不相同。介绍如下:
昔尧德衰,也为舜所囚。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平阳舜放尧。(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亲见面。
[img]68806[/img]
夏纪
夏纪所载,不同于《史记》只记载的“太康失国”,也记载了易的事情。让易代太康成为夏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重见天日。当然,对错有不同的看法。
殷纪
殷纪颠覆了历史上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为王,被太甲潜逃杀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负,这似乎更符合历史真相。但由于现代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整个商代伊尹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受到尊重,有伊尹放逐和迎回太甲的记载,整个商代伊尹的后代地位和权力都很高,所以这部分值得怀疑。当然,到底该怎么办,还要考究。
周纪
周纪与《史记》最大的区别在于共和行政的记载。根据历史记录和其他官方历史记录,共和行政是指周公和召公在周厉王被中国人赶走后共同执政。周纪说,他是共伯和天子的政治,也就是共国的伯、名和者,并拍摄国王的位置。这似乎更符合“共和行政”的说法。
此外,还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记载了周幽王死后两王并立的史事。
晋纪
周平王东迁后,竹书纪年以晋国为基础。晋纪记录了晋文侯杀周携王的旧事,详细记录了曲沃代翼的过程。《竹书纪年·晋纪》是研究晋国历史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img]68807[/img]
魏纪
魏纪自惠成王以来,被称为“梁惠成王”,这与其他经典记载的魏国也被称为梁国一致,有利于阅读古籍,如孟子,找出梁惠王的问题。更好地保存历史的原貌,更方便研究魏国的历史。
第一卷追记了黄帝的历史事件,《六帝》和《三帝》,在位年数明确。累计所记帝王的在位年数,可获得黄帝等帝王的元年数据,同时获得相应的干支年名。这些数据是:黄帝元年前2394年(丁毛年);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元年公元前2216年(乙丑年);元年公元前2153年(戊辰年);帝尧元年前2145年(丙子年);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未年);夏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仁子年)。
第二卷记帝尧、帝舜二帝的史事;公元前2145,自帝尧元年丙子 2000年开始了干支时代的信史时代,将中国确切时代的历史从前841
1305年年上推。
第3、4卷记夏代前1989-前1559年431年的历史事件,与《史记·夏本纪》略有不同。
第5、商代前1558-前1051年508年的历史事件与《史记·殷本纪》略有不同,与殷墟甲骨卜辞所记世系基本相同。
第7、8、9卷记西周前1050-771年280年的历史。自汉代以来,确切的“武王灭殷”年代有43个,但《竹书》的记忆最真实可信,其他计算都是错误的。
第10、11、东周时期晋国12卷,魏国前770-前299年472卷
年的历史终于是魏襄王20年,周隐王16年。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战国时期的历史学家都认为《竹书》是真实的,《竹书》回答了一些古籍无法解决的问题。
谁是《竹书纪年》的作者?《竹书纪年》的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