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当当车这个名字,但你一定要记住,在一些民国戏剧中,出现在街上的车,但有轨道,行动时有当当的声音,对吧?那就是今天要说的当当车。众所周知,清政府腐朽落后,以至于任何外来事物都会被抵制,当当车也是其中之一,但你知道当时人们抵制当当车的原因吗?
[img]67491[/img]
在以老北京为背景的电视剧中,当当车经常出现。它不长,看起来很优雅。它头上有一根电线,脚下有一条铁轨。它走得平稳而缓慢。尤其是经过前门大楼时,它不慌不忙,充满了悠闲的力量,颇具老北京人的气质。每次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它们,我妈妈都会对我说:“我坐过这辆车,票是三分钱。”
1.段祺瑞之子“打通”的障碍
在许多老北京的回忆录中,当当车的起点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京有有轨电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北京最早的有轨电车出现在清光绪23年(1897年),由外国人出资,在马家堡至永定门之间修建了一条15里长的有轨电车线路,并开通行驶。然而,三年后,当义和团进入北京时,为了“灭洋”,他们捡起了电车道,砸碎了电车。直到1913年,为了解决首都的交通问题,北洋政府拓宽了一些街道,从法国购买了轨道和有轨电车,从瑞士进口了发电设备,从德国购买了变电站设备,从美国进口了维修设备。最后,国有有轨电车公司于1924年成立,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于当年12月开通。
电车是木制车厢,两端都有操纵机,两端都可以行驶,不用掉头。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踩着脚踏的铜铃,发出“当当”的声音。老北京街道狭窄,电车通行的路线大多要穿越市中心和繁华的地界,老百姓也没有养成让车的习惯,经常占道而行,@ 汽车喇叭的声音起着铜铃的作用。同样,为了避开行人(和骆驼)以避免交通事故,当当车的行驶速度也特别慢。有轨电车在驾驶时有一个独特的场景,这是许多电视电影忽略的细节,即屋顶上的天线弓经常摩擦绿色闪光,在北京,街灯仍然很少,这样的闪光往往给人一种奇怪的美。
1924年12月开通的线路,到1925年还是很少有电车能正常出发。原因很奇怪。前门外的商人联合反对,说电车破城会破坏前门外的风水,影响大栅栏、珠市口甚至天桥的繁荣。“这辆有轨电车,头顶的电线是天罗,铺的轨道是地网,把北京城布在天罗地网里,还能有个好吗?“人力车夫们也担心电车会窒息他们的行为,抢劫他们的生意,并声称他们会采取“触摸电车”的极端行为。”只要电车开出门,就不想回去。”
根据方彪先生的研究,这件事还有另一个内部信息,电车公司可以完成,主要原因是当地人推荐北京警察总监吴炳湘担任董事长,他在镇上,自然没有人敢制造麻烦。此时,吴炳湘辞职,离开北京担任安徽省督察。继任的警察总监李大三没有从电车公司得到任何好处,对肇事者视而不见。无奈之下,中华民国总执政段的儿子段召集大家开会,称奉父命协商电车通车。李大三说,如果通车,首都就乱了,“我不能保证安全”。段宏业怒不可遏,把他劈头盖脸,这一次包括李达三在内的“反对派”都不敢说话。后来才知道段宏业手里持有大量电车公司的股票,当然不希望这件事“黄”。
[img]67492[/img]
2.全市能开的只剩下5辆了
经过波折,当当车终于开出来了。首先,根据北京城市的道路布局和繁华大道的交通要求,开辟了四条线路,尽可能照顾:第一条路从天桥到西直门,第二条路从天桥到北新桥,第三条路是东四到西四条环形线,第四条路从安全到北新桥。三年后,第五路(崇文门内至宣武门内)又开通了。、第六路(崇文门外至和平门外)和第七路(天桥至永定门)。除了第四条和第六条是单轨道外,其他所有道路都是双轨道。随着运行的需要,个别线路的起始站后来不断变化,但总体上仍保持原始外观。作者认为我妈妈经常坐两条路,她住在虎坊桥,可能是步行到大栅栏,通过珠市口,山涧口到天桥,总共三站——北京密集的居民区藏在主要街道后面,徒步旅行三到五英里,不是什么新鲜事。
当当车刚开的时候,北京人觉得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一个接一个地乘坐,无论快还是慢,都要挤上去坐下,品尝新的。当时票便宜,著名学者金云珍先生回忆说:“通常从东四到西四乘坐人力车,至少铜元30或40辆,电动票,分三(无二),头铜元5到12,三只有三到九”,比人力车便宜三到四倍,突然赢得了普通人的青睐。头等一般设在前面,座椅用藤编靠背,三等在后面,座椅是车厢两侧光木板的硬座。可笑的是,如果你站在头等座位上,你也应该按照头等座的价格买票。
[img]67493[/img]
当时售票员肩上扛着一个黄色的皮袋或白色的帆布袋,里面放着铜元、铜元票和毛票。他们卖的票,每一段都有自己的颜色,放在票板上,用红蓝铅笔画,交给乘客。当时售票员很有礼貌,满嘴“劳动驾驶”、“麻烦您”、“哪个给老人一个座位”听起来很和谐。司机头上有一个一英尺多长、四英寸宽的玻璃亭,上面写着站名。司机举手一摇,就会翻出下一站的站名。不识字也没关系。只要提前跟售票员打招呼,售票员一定会提醒你在车站下车。不管有多少乘客,他们都很有秩序。他们排队等车,先下后上,上车后主动往里走,方便后面的乘客。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无论民计民生,北京电车公司管理混乱,车辆破旧,无人修理。1948年北平解放前,全市只剩下5辆车开,还留下了一首打油诗:“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次,上下六七次,八九十人推”,可见情况惨不忍睹。
3.当当车离开后的北京公交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都的交通问题是人民政府重点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88辆美国道济公交车从南京调来,漆成红黄两色,担任首都的公交运输任务。此后,匈牙利伊卡洛斯和捷克斯洛伐克斯柯达大型齐头客车进口为主要运输力量。到1957年,当当汽车不再被用作公交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来,公交车更新、前门、后门、信用卡等,或多或少“强迫”人们学习有序乘车,汽车广播反复播放文明旅行提示,听起来很无助,仿佛教成年人复习小学生应该遵守道德标准。《管子》说“仓颉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但我觉得物质的丰富与社会风气的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当有人称赞“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时,无论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都承载不了那么多卑鄙和贪婪。
为什么北京当当车开通时受阻?是谁打开了障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