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反间计有两种含义:
1、使用“反间”。就是要充分利用“反间”来获取情报,扰乱敌人。2、分离。就是在敌人之间或内部挑衅是非,引起纠纷,造成疏远,破坏团结,使其反目成仇。
战国时期,“反间计”基本上是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相当频繁,往往很容易成功。乐毅、廉颇、李牧等许多著名的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都是反间计的受害者。
[img]66842[/img]
在燕赵即墨之战中,田单对燕国使用了“反间计”,燕惠王用平庸无能的骑劫取代了著名将军乐毅,导致燕军迅速败亡;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国对赵国实施了“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帅,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老练的廉颇,从而保证了秦国的胜利;在秦朝灭赵的战役中,李牧再次使用“反间计”,促使赵王处死李牧,长城的自毁最终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从现代人和后来者的角度来看,在阅读这些“反间计”的历史事实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问题:从历史记录来看,“反间计”并不聪明,事实上,它非常简单和粗糙,但为什么那些看起来聪明的国王会反复计划呢?成都是一些刺绣枕头,脑残疾吗?
历史问题需要结合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反间计之所以能够成功,是上位国君与被算计对象(一般是领军将军)之间难以弥合的猜疑之心,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互信。
@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征伐越来越频繁,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也在逐渐扩大。为了保证军事指挥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君主不得不将军队的全部指挥权,甚至将当地的补给、军事补充权和任命临时地方长官的权力分配给领导作战的将军,特别是进入其他国家作战的将军,实际上获得的权限已经等同于后人的节度使。例如,乐毅领兵攻打齐大胜后,如何分配军队管理,接收占领的齐国城邑,燕惠王鞭长莫及,自然只能由乐毅决定。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将军、中下级指挥官甚至普通士兵建立了强烈的私人感情。军队的性质有可能演变成他们的私人武装,从而有力量篡夺王位。更重要的是,这些将军往往出生在诸侯国的贵族阶层。这个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清朝的家庭,三个家庭分为晋朝和田齐代江。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在我们面前。国王们怎么能不时警惕将军们的言行呢?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反间计”是专门为怀疑这个“缝”而设计的。
[img]66843[/img]
第二,将军本身就是诸侯国的高官,和平时期也参与国政。和后世的皇帝一样,战国君主后宫妃嫔众多,子女绝对不可或缺。在成群结队的公子中,任何将成为未来君主的人都将成为公卿医生下注的对象。即使你想置身事外,也绝对不可能。如果支持的公子没有上位成功,甚至试图反对成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反间计”看似简单,实则是针对人性缺陷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容易识破,难以理解,自然不利。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与其他国家相比,秦国更难“反对计划”。原因是它很早就实施了县制。以秦王为代表的政府对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军队管理非常规范。将军根本没有机会私下军队。因此,像白起这样的一生之雄,秦王只需要派使者来处决他!
【反间计】为什么这么厉害?乐毅、廉颇、李牧都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