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对唐代历史脉络的发展有很多影响。叛乱过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农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唐朝也失去了入主葱岭以西的实力。以至于过去盛唐的气象最终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中晚唐100多年的衰落。在古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中,荣枯突变的局面一直是王朝难以跨越的陷阱,唐朝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在于对唐朝国情的影响,更在于这场叛乱,为未来百年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乱世奠定了基础。就在“安史之乱”结束的同时,藩镇节度使制度从边镇扩展到内地。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呈现出长期的国势不振。虽然中间有“元、中兴”等治国局面,但还是很难挽救大楼。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唐朝无法完全解决藩镇分离的问题,但它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与藩镇的平衡。那么,“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如何维持同藩镇间的平衡呢?
@ 我们能理解的是,中晚唐时期的皇帝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但在维持自己与藩镇的平衡方面却非常成功。事实上,自“黄巢起义”彻底摧毁唐朝统治基础以来,除河朔藩镇外,其他藩镇大多处于唐朝的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况下,藩镇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关系,直接保证了唐代与藩镇之间力量的平衡和唐代的绝对优势。
[img]65342[/img]
例如,唐武宗一朝泽路镇的叛乱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时,泽路镇属于唐朝控制下的中原型藩镇,但它试图效仿河朔的分离。面对这种情况,唐朝选择用“河朔三镇”压制泽路镇,这是藩镇制衡的典型例子。根据历史资料和后世学者对藩镇的研究,唐代“安史之乱”平息后,中原藩镇与河朔藩镇的关系成为制衡和相互遏制的关系。这使得当时很难形成一方藩镇的主导地位。因此,唐朝可以在藩镇遍布的情况下,保证绝对优势。
唐代除了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等交汇点保持同藩镇之间的平衡外,还将采取一定的策略抑制一些过于强大的藩镇,以保持平衡。例如,在唐德宗时期,为了削弱朔方军事集团的实力,唐德宗将朔方分为五部分,以这种方式削弱了节度使的实力,使唐朝能够加强对藩镇的控制。纵观历史书,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唐朝经常在难以控制的藩镇周围建造新的藩镇,而能够控制的藩镇则采取分地、分兵的方式削弱藩镇。
[img]65343[/img]
@ 唐朝一直在发展自己的力量,以有效地保持同藩镇之间的平衡。神策军在历史上崛起于中晚唐时期,成为唐朝一直可以依靠的力量。根据《读通鉴论》的描述,唐朝“靠此军砍平叛寇,资以建国威,捍卫非常,实天子之爪牙。可以看出,在中晚唐时期,左右神策军实际上已经成为“爪牙”的普遍存在,但正是这种强大的武器力量的存在,使唐朝建立了独立藩镇的绝对优势,使藩镇与唐朝的关系在军事上保持了一定的平衡。
[img]65344[/img]
事实上,历史上唐代的藩镇问题自“安史之乱”以来,很难从顶层设计的层面逆转。然而,即便如此,唐朝也成功地维持了同藩镇之间的平衡,但这种维持平衡的方式最终是一种“缓慢计划”,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崩溃。
【安史之乱】对唐朝有什么影响?从那以后,唐朝如何平衡藩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