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什么样的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些听众说:“你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和普通的对话来解释这样一本难懂的书。每个人都能理解和理解它。太神奇了。”。张志成说,《易经》的点击率已超过2300万。被选为用户的“良好声誉班”。让我们在《易经》和《内经》的智慧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首先,欢迎大家进入《易经》的精彩世界。
《周易》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离我们很近。日常生活的每一点都可能与《周易》密切相关。例如,我们如何在雾霾天空下呼吸?我们能呼吸吗?你可能会说谁还不能呼吸?事实上,生活在于如何在一次呼吸和一次呼吸之间呼吸一个大学问题。
[img]65233[/img]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运辰怎么样?
如何搭配我们的一菜一餐?
我们适合做什么工作,不适合做什么工作?
什么样的人适合交朋友和恋爱,什么样的人不适合交朋友和恋爱?在工作场所,如何与不同的老板相处等等。也许我们可以从一本书中找到这些生活命运问题的答案。这本书是《易经》。
《易经》是什么样的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先说说我是怎么接触这本书的。
我上中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期间,当时像《易经》这样的书,都是作为四旧被烧掉的。我家偷偷藏了一些线装书,就是旧书,我特别喜欢看这种书。听说《易经》是算命书,我特别好奇,就偷偷看了。但我不明白。我只看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线段,一个长线段,一个短线段。画出来的符号感觉很神秘。当时我有一个远亲,是道士。文革的时候还是俗的,我偷偷问他。他告诉我阴阳五行六卦八卦,教我用《易经》看相、算卦、风水。
后来,当我父亲知道的时候,他告诉我《周易》不是纯粹用来算命的,《周易》也可以用来看医生。我父亲是第一位国家医学大师。当时,他告诉我,有两本书必须读,一本是《黄帝内经》,另一本是《周易》。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药王叫孙思邈。他说:“如果你不懂《易经》,你就不能成为一名大医生。”。这样,我就更感兴趣了。后来,我上了大学和研究生,学习了古代文学和汉语,这样我就可以更容易地阅读《易经》。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南京。我在南京面对社会开设了《易经》课程,这在当时是有风险的。出乎意料的是,来听讲座的人挤满了教室。教室后面和走廊里挤满了人,甚至窗外也挤满了人。我很高兴看到每个人都对《易经》如此感兴趣。
为了讲好《易经》,我开始收集大量关于《易经》的信息。我发现不仅我们中国人对这本书着迷,很多外国科学家也对这本书着迷。例如,德国有一位名叫莱布尼兹的数学家,他从《易经》的八卦中看到了二进制;丹麦有一位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奖得主,名叫波尔。从太极图中可以看出波粒二象性原理。
[img]65234[/img]
这本书被许多中国人视为封建迷信和所谓算命书,但被外国人视为婴儿,这激发了我对深入探索的兴趣。所以我开始萌生编一本易学词典的想法。
当时我们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完全靠人工。我花了三年时间搜索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资料。主编完成了《易学辞典》,共172万字。1992年由中国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本大型易学工具书。
然后,我花了两年时间主编完成了1994年出版的《易经应用百科全书》,这也是中国第一本易经应用百科全书。
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易经》博大精深,应该向名师学习。当时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缺点。
[img]65235[/img]
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朱伯坤教授是当时研究《易经》的领军人物。我写《易经大辞典》的时候,朱先生曾经指导过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想申请你的医生。”。他说:“我不再招收学生了。”我说:“那我特别想向你学习,怎么办?他说:“那你问问北大研究院,看看我还能不能招?于是我马上打电话给北大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院招生的同志说:“只要朱先生想带,就可以招。“当时我很高兴,也很感动。我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先生。朱先生淡淡地说:“好吧,你准备考试吧。“1994年,我考上了朱伯昆先生的博士生,成为朱先生大陆的关门弟子。
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里,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朱先生一生的主要精力都花在易学上,那就是《易经》,他的代表就是《易学哲学史》四卷。他发现,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基本上都受到了《易经》的影响。有的充分发挥了《易经》,有的借《易经》来说明道理。他还告诉我,他的老师冯友兰先生一生都很重视《易经》。
[img]65236[/img]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的先驱。他认为《易经》是宇宙代数学和最高哲学。冯先生于1990年去世。他去世时95岁。他的临终遗言是这样说的:“中国哲学将在21世纪大放异彩。你应该注意《周易》(即《易经》)。”
冯先生的话深深打动了我。和其他人一样,我以为《易经》是关于占卜和算命的。出乎意料的是,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此之高,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冯先生晚年说:“我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有研究《易经》哲学,朱伯昆先生弥补了冯先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说,朱先生正在研究《易经》几乎一生的经历、易学哲学。
在向朱先生学习《易经》的日子里,我对朱先生独特的见解印象深刻。朱先生对易学哲学的研究使他成为中国哲学史的第三代领导者。
我记得1998年,朱先生75岁时,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朱先生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会上,中国哲学史主任陈来教授深情地说:“朱先生是继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之后第三代中国哲学的代表。我希望朱先生能一个人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会后,我问朱先生:“你写了吗?朱先生说:“我不写。“为什么?”"他说:“我再写也写不出冯先生。“当时我很震惊。这就是朱先生。他知道不可能完全超越他的老师。他在易学哲学史上下功夫,超越了他的老师。我也深知,我不可能在易学上超越朱先生。我只能一辈子专心学习。我只希望在《易经》的不断学习中有所经验。
博士毕业后,我一直跟着朱先生。朱先生领导成立了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和国际易学联合会。我将帮助朱先生做一些准备和学术活动。我不仅经常听到朱先生的见解,而且真正感受到朱先生的忧国情怀和振兴中国的强烈使命感。
2005年,他把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主席的重要任务交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是,他于2007年5月去世。今年是朱先生去世十周年,北京大学将举行纪念会。朱先生天生有精神。我相信喜马拉雅100集《易经》的解读会得到他的祝福。《易经》也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闪耀。
《易经》是什么样的书?外国人怎么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