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太监或太监,我们都知道他们是皇帝和他的大家族的仆人。与其他仆人不同,他们都经历了一次不人道的手术,成为了阉割。
[img]61026[/img]
事实上,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仍然有一些正常人,也就是说,从东汉开始,宫中的仆人就被迫净身。
宦官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星座的名字,“宦官四星”在帝座西部被用作皇帝幸运者的名字,所以也被称为中官、内官、内臣和内侍。
[img]61027[/img]
宦官被称为“太监”,原来是一种官称,始于唐高宗。他把原来的殿中省改名为中御府,宦官担任太监和少监。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人们称他们为“太监”,难免有一点尊重或者讨好的意义。
大多数太监都是被迫净身入宫的底层人,但中间有很多大奸大恶。从汉代的“十常侍”到明代的魏忠贤,他们干涉政治事务,伤害忠良,直接导致王朝衰落。
[img]61028[/img]
当清朝进入中原时,他当然对明朝太监的教训非常警惕。顺治帝曾在交泰殿铸造铁碑,明确规定所有太监都有违法行为,将被处死。乾隆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曾经召唤过甲骨文:
“明亡,不死于流贼,而死于宦官。历览前车,可为鉴戒。”
乾隆七年,他下令修订《国朝宫史》,太监总数限制在3300人。如果他想完成宫廷禁令,他将从管理太监开始。太监的日常行为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如果他们违反了规定,他们将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
[img]61029[/img]
有一天,乾隆在乾清宫西暖阁看书,不小心抬头一看。从窗户上看,在西廊下,一个太监遇到了三个大臣,但他没有让路,所以乾隆很生气。太监的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太监必须站起来,走路,让路。”
乾隆立即打电话给主管太监,纠正太监的失礼,严厉处罚,并警告他随时调查和处罚太监的不当行为。如果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主管太监将被共同处罚!
[img]61030[/img]
乾隆认为太监是恶毒的,君主必须时刻小心。于是他下令,几个和朝廷官员交接的太监,都要改姓,只有三个姓,姓秦,姓赵,姓高,总结为秦赵高。乾隆的意图很清楚,用这三个姓就是随时提醒自己,这些人可能成为秦始皇时指鹿为马的权宦赵高。
除了这三个姓,在乾隆手中,内奏事处的太监都改姓王。为什么呢?
事实证明,内部演奏办公室的权力并不小。北京各部门和省长的奏折和皇帝的原始指令都是在这里收发的。如果有人打了一个折扣,皇帝会批准吗?是交给军用飞机办公室还是留在中间?你可以在这里得到第一手的消息,所以很多外部部长来这里询问。乾隆为了防止大臣和太监之间的欺诈勾结,干脆把这里所有的太监都改成了国王!
[img]61031[/img]
原因是什么?王是大姓,如果去内奏处打听,面对一大群王太监,你都不知道该找哪一个!
一般来说,清朝从明朝获得了亡国教训,从不软化太监的清理。自顺治以来,内部监管部门一直被禁止干预政府,很少有太监能够成为威望和福利。康熙规定总监为五种产品,雍正规定太监仅限于四种产品。
[img]61032[/img]
历代都遵守这一规则,直到慈禧太后才违反“家法”。光绪20年来,慈禧太后给了大太监李莲英二品戴花羽。
此时,大清内忧外患,亡国之象已显露。该来的毕竟要来,只是清朝的终结,不能怪太监头上。
什么是古代宦官?后来为什么变成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