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策略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谋”是指计谋,也就是说要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大致可以分为“阳谋”和“阴谋”。
“阴谋”是一个贬义词,指导对方犯公认的错误,以编织偏离事实的谎言为基础。
与阴谋相比,“阳谋”是一个中性词,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改变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或实现更高的期望,而不影响他人或依赖他人。
[img]60853[/img]
阴谋一般是指做坏事,有痕迹可寻,有瑕疵。一般来说,阳谋不是做坏事,而是随势而动,没有痕迹可寻。它比阴谋聪明得多,更难实施。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被公认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故事,不知道比那些看不见的阴谋残忍多少倍,招聘人员一个接一个被迫跳下去。
这个“千古第一阳谋”就是汉武帝在位时,在主父燕的建议下,实施的“推恩令”,无形中削藩,不可谓无情。
[img]60854[/img]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胜四年,在山东定陶登基,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从秦朝灭亡的“教训”中吸取教训,认为县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而是以分封诸侯王、实施郡国并行制的形式控制全国。
起初,刘邦分封了八个不同姓氏的诸侯王和一群同姓的诸侯王,但后来,除了长沙王吴瑞,八个不同姓氏的诸侯王都开始了叛乱。进入晚年的刘邦拖着年老体弱的身体,平息了不同姓氏的诸侯王的叛乱。公元前195年,刘邦建立了“不是刘,而是国王,世界共同攻击”的白马联盟。
汉文帝时期,西汉统治得到巩固,但朝廷直接控制的地区仅限于关中、河东等地区,控制的地区不到汉朝,其他地区由诸侯王统治。日益强大的诸侯权力极大地威胁到了汉朝皇帝的权力。
[img]60855[/img]
汉文帝在位时,淮南王刘安意图谋反,被朝廷以雷霆手段镇压,给汉文帝敲响了警钟。在贾毅的建议下,汉文帝采取了“众建诸侯,少力”的措施,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诸侯问题。
汉景帝时期,诸侯王问题已成为汉朝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汉景帝接受了赵错大臣的建议,直接削藩。结果,吴、楚等七国联手发动叛乱,历史上被称为“七国之乱”,其他诸侯王也准备搬家。汉景帝别无选择,只能杀赵错,以平息诸侯王的愤怒,然后派将军周亚夫带领军队平叛。虽然叛乱已经平息,诸侯王的势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诸侯王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汉武帝即位后,诸侯王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诸侯王傲慢奢侈,其中大国的诸侯王比汉帝更大,尤其是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巨大功绩的梁王(汉景帝的弟弟),连城数十英里,地方数千英里,武装力量极其强大,严重威胁到汉武帝的统治。
[img]60856[/img]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即建议各诸侯王将王太子以外的子女分封为列侯,名义上是对诸侯王子的子女给予恩惠,实际上是使各诸侯国越来越小,从此失去了对抗中央朝廷的实力。这一建议迎合了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想法,被汉武帝采纳。
这时,梁王上书要求将一半的封地分配给弟弟城阳王。汉武帝趁机开始实施“推恩令”,各诸侯王见势力最强的梁王主动分开封地。他们怎么能有反抗的心?
就这样,这些被招募的人,即汉朝的诸侯,只能诚实地跳进火坑,使他们的封国越来越小。后来,汉武帝找借口收回了近一半的封国。从那时起,诸侯王的问题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诸侯王再也不能威胁到中央朝廷的统治了。
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的策略是什么?阳谋和阴谋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