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肃侯死,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
【译文】
赵死后,儿子即位为赵武灵王;设立“博闻师”的官职三人,以及设立左右司的官职三人。即位后,先问候先王的贵臣肥义,增加了他的工资。
材料中的赵武灵王是后来开始赵“胡服骑射”改革的雄主。当他的父亲赵苏侯为此工作时,他不断向外界用兵,领导着对魏的联合攻击,成为当时的新霸主。赵苏侯死后不久,魏、楚
、秦、燕、齐联合出兵,以参加赵肃侯葬礼的名义等待机会谋杀赵国。但最终,它失败了。原因不排除16岁的赵武灵王处理得很好,这使得五国找不到机会。
但是赵武灵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历代所有有才华横溢的君主都离不开一群顶尖人才的帮助。君主一旦死,新继任的君主往往很难压服这些有能力、有声望的老臣,必然会有一段时间是弱者。现在刚登基的赵武灵王正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这时,根据材料,赵武灵王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三个博客老师,三个左右老师。”赵国朝堂有一个萝卜和一个坑。如果你想提拔和安置一个人,你必须移动另一个人。赵武灵王登基,对各方势力了解不多,贸然动人很不好。@ 既然现有的位置不能动,那几个新的位置。
为什么要设置这三个职位?这背后有什么意义?
1.诱饵试探
多出来的位置,算是赵武灵王的近臣,基本上每天都能和赵武灵王接触。以后一旦朝中有座位出缺,赵武灵王很有可能会优先考虑身边的人。
领导周围的这个位置一直都很抢眼,权力可能不大,但靠近领导,可以利用领导的势力和权力为自己谋利。在古代,王子和皇帝周围有类似的位置。只要这个位置卡在上面,将来只要没有大问题,就会有钱有贵。
这些职位的出现相当于凭空多了一块蛋糕,愿意上来分一口。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赵武陵王表示忠诚和态度。看来这些职位可能不重,位置轻,但会影响未来的政治格局。蛋糕太大了,想吃的人太多了。当然,我们应该有一些竞争和利益交换。
通过分配这些位置的过程,赵武灵王可以观察朝堂内部的情况。
2.权力切入
大多数时候,权力的体现是你说话,有人听,你让有人做事。如果没有人愿意听你的,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那就叫你没有权利。
赵武灵王面对这个老臣能叫什么动吗?叫什么动会敷衍吗?赵武灵王不知道,也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然后利用新职位的建立,安排相关人员为自己工作。
这就像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如果外朝使用不愉快,就要建立内朝,让内朝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这也像明朝。文官集团实力雄厚,皇帝很难做点什么。然后重用太监,提拔太监,让太监为自己工作。
新职位的建立实际上是为了使他们的权力能够向下延伸。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它将不可避免地遭到相应的抵制。此时,作为上级、领导人和君主,他们可以以超然的地位作为裁判,保护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人,并清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执行人只是一个大臣,即使他输了,他也可以处理大臣。
但是,如果上级、领导、君主自己去和臣子打架,赢了就没意思了,输了就更丢人了。
3.消息打探
从三个职位来看,博闻师、左右司过,前者类似于老师、秘书、智囊团,后者类似于建议者。他们的设置可以为赵武灵王提供大量的信息,并具有耳目一新的功能。
肥义的态度是什么?
肥义这个人,是赵肃侯的贵臣。什么叫贵臣?在《 “韩非子”中提到的“韩非子”
贵臣,爵尊,官大;重臣,言听力多。”意思是功劳高,职位高。简单来说,职位高,权重影响大。对于赵武灵王来说,场面是他的威望没有建立,朝廷有贵臣,主弱臣强。
[img]60680[/img]
此时,赵武灵王对肥义表示尊重。赵武灵王有这些考虑因素。
第一,表示尊重,稳定肥义。给肥义高贵的待遇,让他亲近赵武灵王,同时顶在前面对抗其他大臣,为自己分担风险和压力。
第二,不要过早发表声明。凡是先问肥义的意见,让肥义提出实施建议,实施好,赵武灵王和肥义好,实施不好是肥义的问题。肥义相当于一堵防火墙,以避免错误的决策影响自己。
@ 多听多学。也许赵武灵王有自己的看法,但毕竟他还年轻。少说话,多听多看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肥义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参考。
【启发】
齐宣王登基,通过召回田忌来平衡政府,确保他的权力稳定。毕竟他30多岁,当王子多年,有一定的威望。
然而,赵武灵王只有16岁,场景相似,但他不能这样做。赵武灵王的问题实际上与我们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相似。这是一个年轻员工晋升后如何开展管理工作,特别是管理老员工。
1.但是,如果过早发表声明,询问老员工和骨干,感觉良好,就会顺势推进,让对方执行。
2.给老员工和骨干面子,主要是交心拉拢。如有问题分歧,私下沟通。
3.培养自己的人,慢慢安插到关键位置,做好后备候选人。
4.建立自己的新闻渠道,及时了解员工的动态,知道不必动,但不能聋、瞎。
为什么赵武灵王登基要增加新职位?新职位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