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祭祀仪式,意思是祭天,意思是祭地。根据《史记》记载,封禅起源于无怀氏,无怀氏是传说中的古代皇帝。他曾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云云山是泰山的支脉。可以理解,泰山完成了无怀氏举行的祭天仪式。还有一种说法,封禅始于秦始皇,《史记》中的记载缺乏有力的证据。无论哪种说法成立,都说明封禅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功绩,笼络民心。
[img]58741[/img]
泰山禅宗的选择与传统的阴阳五元素理论有关。古人认为泰山在东方,被称为“东岳”。东方象征着活力,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可以直接到达天堂。由于禅宗过程中有两个仪式,在泰山祭天,在泰山附近祭地更方便。
[img]58742[/img]
禅宗的仪式非常复杂,比如天子要坐“蒲车”登山,以免伤害泰山的山石草木。登山时,要从南上山,在山顶上竖立石碑,记录皇帝的功德。仪式结束后,不能原路返回,要从北下山。秦代封禅的整个过程属于国家最高机密,不能随意向无关人员透露。汉武帝要封禅时,问朝中大臣整个仪式过程,大臣们都无法回答,只好重新制定一套新的仪式。
[img]58743[/img]
汉武帝非常高兴。他曾两次封禅。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非常罕见。汉武帝制定的封禅过程被写入经典。从那以后,皇帝在举行封禅时会参考他制定的过程。在封建社会,很少有皇帝真正去泰山封禅。大约有十位皇帝。例如,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从未举行过封禅。他只是动了这个想法,让朝臣魏征劝阻了他。
[img]58744[/img]
大臣反对皇帝封禅的原因很简单,封禅劳民伤财。例如,如果唐太宗想封禅,他从长安到泰山大约有900公里,这是根据地图取直线距离计算的,实际行驶距离会更长。古人的出行速度,一天可以行驶20公里左右,粗略计算需要两个月。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还有军队保护、粮食供应和当地州县安排住宿。简单算一下,就知道有多麻烦了。听了魏征的劝诫,唐太宗立即打消了封禅的想法,可惜他的后代就没那么明智了。唐太宗之后,唐高宗、唐玄宗都去泰山封禅,丝毫不同情民间疾苦。
[img]58745[/img]
历史上也有女王封禅。在武则天统治期间,为了表明她的皇帝得到了上帝的支持,她决定举行封禅。武则天时期,她把所有的国家都定在洛阳。她想封禅,怕朝廷不稳定,所以她采取了妥协的方式去嵩山封禅。这不仅可以展示她的功德和政绩,还可以威慑反对者。嵩山封禅后,武则天改年为万岁,将嵩山所在地的嵩阳改名为封。
[img]58746[/img]
到了南宋,因为皇帝只有半壁山河,再也不能去泰山封禅了,这个仪式名存实亡。明朝永乐皇帝朱迪迁都北京后,在国都建立了天地坛,因此不必离开首都举办相关的祭拜活动。嘉靖年间,有人建议要遵循古法,祭天祭地要分为两个仪式,这样才能表达内心的虔诚。于是,天地坛变成了天坛和地坛,一直延续到清朝。
[img]58747[/img]
清朝皇帝基本上完全接受了明朝的礼仪制度,但在细节上稍微调整了一下。例如,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六次经过泰山,但他没有举行禅宗仪式。乾隆不愿意遵守前朝的规则,他反对从内心深处完全接受中原文化。他也很担心,一方面,为了保持法庭的稳定,他可以重用汉朝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大兴文字狱来控制汉朝的大臣。
【封禅】是什么意思?皇帝自古以来为什么喜欢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