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则天今天不能延续武周政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的女皇帝,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名称周。但无论武则天有多强大,它都无法延续武则天的周朝。为什么?
[img]57724[/img]
1、武则天确实要改朝换代。
公元690年,武则天“革唐,改国为周”,迁都洛阳。这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场具有实际内容的“革命”。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
武氏七庙初立于神都,追尊神皇父送太尉太原王士余为孝明皇帝,兄子文昌左相承嗣为魏王,天官尚书三思为梁王,表侄易宗等十二人为君王。
立七庙,父亲追后为帝,武氏封王,这些都是武则天称帝后的一步,这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变化是一样的。与杨隋、李唐相比,武则天确实建立了武周政权。
2、武则天换朝后,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众所周知,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已经67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要面对了,那就是立太子或太女。
[img]57725[/img]
然而,武则天的儿子和女儿都姓李。传给他们不等于李唐的复辟吗?如果传给武则天的后代怎么办?最近与武则天的关系是我母亲的侄子,但毕竟,这只是我的侄子。我该怎么办?这已成为武则天成为皇帝后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大问题。
3、武承嗣想成为王子
武承思是武则天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则天成为皇帝后,他被授予魏王称号。他在文昌左同凤阁栾台三品,知内史事,在武氏王中名列第一。
“同凤阁栾台三品”,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则天称帝后将中书省改为凤阁省,门下省改为栾台省,即宰相的代名词。
[img]57726[/img]
皇帝姓武,皇位的继承人当然也应该姓武。武则天一开始是这么想的,武承思也是这么想的。为了成为皇太子,武承思命令凤阁舍人张嘉福煽动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思为王子。
然而,这件事的结局出乎武承思的意料,武则天不允许。这并不是说武则天不信任武承思。相反,武则天深深地认为武承思所说的“自古以来,天子不以异姓为继承人”。但与此同时,武则天长期以来一直对儿子或侄子为王子犹豫不决。
4、侄子为天子为姑立庙吗?
武则天称帝后,还有两个儿子:三子唐中宗李显和四子唐瑞宗李丹。
唐高宗死后,李贤担任皇帝两个月。后来,他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李丹成为皇帝。武则天成为皇帝后,李丹的皇帝当然做不到。然而,这一次,武则天并没有贬低他为国王,而是“降低皇帝为皇帝的继承人,他的仪器比皇帝的王子好”。
皇嗣,不是皇太子,但也有皇位继承人的可能,表现出武则天对立储的犹豫和无奈。
[img]57727[/img]
三位重臣的建议在这个问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是李昭德的建议:
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上。侄子为天子为姑立庙怎么样?如果你亲自说,皇帝是陛下的丈夫,皇帝的继承人是陛下的儿子,陛下是万代人。
二是吉旭的建议:
庐陵王和相王,都是陛下的儿子,先帝托付陛下,当有主意的时候,只有陛下裁之。
三是狄仁杰的建议:
仁杰每从容奏对,都以子母的恩情为言,则天也逐渐省悟,竟召回中宗,复为储二。
总而言之,这三个人的建议是,儿子当然比侄子更亲近,儿子可以享受太庙,而侄子没有听说侄子会把阿姨放在太庙里。
公元698年,武则天终于做出了决定,召庐陵王李显回神都,正式登记为皇太子。武承嗣白忙了一场,很快就死了。
[img]57728[/img]
5、孩子随母姓,其实和武则天皇帝的性质是一样的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称帝后也改姓“武”,但毕竟意义不大。他要重用武氏,还是要用真姓武的武承思和武三思。
事实上,孩子随母姓有一个悖论:为了保住母姓,孙子必须随父姓。换句话说,只有后代随父姓才能保住母姓,这是可控的。
另一种方法是要求女儿的丈夫同意随母姓,但这是无法控制的。
武则天也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如果你想保持她的地位,你必须恢复李唐的世界。这是父亲社会的现实和无助。武则天立李贤是王子。事实上,他默认李在死后恢复了唐朝。
然而,为了使武氏的权力,武则天选择将武家和李家结婚: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武友暨,安乐公主(李贤的女儿)嫁给武崇训,永泰公主(李贤的女儿)嫁给武承思的儿子武延基。
其目的无非是在李唐迟早要恢复的前提下,将武氏和李氏融为一体,希望保住武氏一族的权力。
为什么武则天最终没有延续武周政权?能把儿子改成母姓吗?